首页 > > 正文

小学生提“交管建议”怎么回事?小学生提“交管建议”的启示

2019-10-08 09:51 来源:网络

  背景:“交警叔叔,因为学习和去玩的关系,我经常要从阳澄湖大道往返苏州中心,这条路的红灯太多了。我想,红绿灯是人设计的,如果设计得不合理,那可不可以把那边的红绿灯修改一下呢?”近日,苏州一小学生对当地一条道路进行多次考察,对汽车在高峰和平峰两种情况下通行的状况进行记录和测算,还写了建议,足足有六页纸,之后发在当地论坛上。当地交警部门收到建议后,花了两天的时间,对这几条路口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建议对沿途信号灯进行了优化。交警部门还在寻找这位写信的小朋友,希望邀请他到交警大队参观智能交通系统。

  新京报发表石榴的观点:小学生提出建议改善交通,事不大,意义却不能小觑。公共治理,本就仰赖于社会的共同参与,无关年龄和职业。作为小学生,能敏锐发现问题、调研考察并提出合理建议,这份“参与意识”秒杀很多“老司机”,也值得欣慰。而当地警方重视并采纳建议,则代表地方职能部门与市民的善意呼应和良性互动。城市治理的优化,往往就是在这样互动推动下的厘米推进中累积而成的。很多社会治理事项不能只依靠职能部门,也需要多方协力、共同参与。尤其是在交通治理事宜上,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市民是城市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者。在城市治理逐步朝着精细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市民的参与是让管理更加细致、深入的重要一环。近几年,在全国和地方两会中“学生提案”频频亮相,这也说明:很多孩子不只是“温室花朵”,更是生活的“观察员”“调研员”,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学有所悟、知行合一,也是教育的重要指针。这种知行合一跟公共参与结合,也是高度适配。在收到这位学生的建议之后,当地交警部门表示——“希望给小朋友非常完整的、满意的答复,让他保持对社会、对人的探索心”。这样的平等交流、真诚互动,本质上也是对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激励和肯定。说到底,公共参与只需有用,不忌“童言”。类似的公共参与和良性互动越多,越有助于公共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

  小蒋随想:坐车时,常听老司机抱怨——这个路口设计得有毛病,那个红绿灯延时有问题。老司机的不满,自然源于汽车拥堵、行人无序穿行等。有的司机还会继续讲,这里应该怎么弄,那里应该怎么搞。当你试着问:为什么不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一些司机会像看“外星人”一样回看你,彷佛你的问题幼稚得不值一答。或许在他们看来,即便反映,未必有回音。而且,能在哪里提意见,许多司机不清楚。说实话,这里面既有觉得找有关部门“麻烦”的惰性,又有某些部门以前的服务不太令群众满意的掣肘。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渐渐形成惯性思维,一些不良问题也未得到应有解决。而随着“反四风”持续深入、“放管服”改革推进,许多部门的工作态度正在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这不,苏州一小学生认真调研红绿灯设置,写出建议报告,当地交管部门就重视了,也进行了实地调研,还做出相应优化,更邀请小朋友去警队参观,无疑是警民互动、改进不足的良好范例。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小朋友给交通管理提建议吸引眼球,发在论坛上又引发许多人关注。这么理解多少有些情绪化。但对管理者而言,还是应将这种声音作为改进工作的抓手。比如,在当地交管局网站设置提意见板块,由专人收集社情民意,并有固定的交办和督办流程。再如,对城市交通感知最深的当属出租车公交车司机,交管部门能否主动上门,找师傅们聊聊,看看有无改进“堵点”的可能。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做得细了,相信一些交通矛盾能得到缓解,交通参与者更能体会到“参与”其中,小学生提建议也将不再是新闻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