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软件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

摘要: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不到22年,这支队伍先后有11人、14人

正文摘要: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不到22年,这支队伍先后有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如今,时代的书页翻转,但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铿锵誓言依旧在耳边回响。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探索星河霄汉的梦想,激荡着“上九天揽月”的信心与勇气。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将引领我们踏上更加壮阔的征程、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可能答案在这些你不知道的细节里

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

中国人的浪漫,最美之处就在于

敢想

且能做成

“神十三”成功返回时,有人在相关直播评论区留言:“在预定时间和地点精准回家,连直播信号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这是中国航天技术成熟的标志。”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可能答案就在这十年里,你不知道的那些细节里。

红色的,蓝色的

平安凯旋后,航天员王亚平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配图里,蓝天之下,小太空人手扶着红旗。

“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成功,返回地球后王亚平发的第一条朋友圈

红与蓝,曾多次被用来描述她的人生。

作为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姑娘,王亚平小时候家里种了好多樱桃树,一札札红色闪动在她家的房前、屋后,和她的整个童年。红色成了她喜欢的颜色。

吃着红樱桃长大的王亚平,从帮家里干农活开始就经常被夸赞,比同龄女孩“利索得多”。成长中,她的体育天赋渐显。高三时,八年未招女飞行员的空军开始招募第七批女飞行员,作为体育特长生,同时也是理科班级里唯一不戴眼镜的女生,她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

从军校毕业后,王亚平成为武汉空军部队的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8年,她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中国空军飞行员的飞行服都是蓝色系,她最爱穿的是一件天蓝色飞行皮夹克。

2010年,王亚平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她身上的服装蓝色更深了,左胸口还有一面五星红旗。两年后,她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最终没有被选中。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的,是与她同一批入选航天员的刘洋。

无独有偶,刘洋也有着被红与蓝形容着的人生。

她曾在采访中清楚地记得,小学时获得象棋比赛冠军,她得到了一本红色的证书和一套蓝色包装的小象棋。

中学时期,穿的校服也是红蓝相间的。家里地方小,母亲为了让她学习,特意设计了一张蓝色的书桌:将横开的书柜门改为下开,需要看书的时候就将门板打开。10厘米宽的蓝色门板上经常映着一张红扑扑的脸。

后来,她也穿上了那件天蓝色的皮夹克,把梦从10厘米的书桌一步步做到了无垠的太空。

在航天员大队成立23周年那天,她说飞天梦不仅是自己的梦,也是大家的梦,它让大家成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从十年前刘洋上天到如今王亚平的又一次凯旋,两位女航天员创造的历史里,穿引着红色与蓝色细密的针脚。

飞天的,等待的

2016年,神舟十一号上天。舱内景海鹏问陈冬“爽不爽”的一番对话刷屏。50岁这一年,景海鹏第三次出征太空。

对此,曾和他合作过的刘洋并不惊讶。

“神九”刚返回不久,在他们还没来得及修整喘息时,刘洋敲开他的门,看到了满屋的学习资料。他在为下次任务做准备。

“可‘神十’任务我们按规定不能参加选拔呀?” “那还有下次呢,还有‘神十一’‘神十二’呢?”

景海鹏从没放弃过跑赢时间。

景海鹏和陈冬在“神十一”出征仪式上。宿东 摄

小学五年级,个子不高的他为加入学校篮球队,每晚抱着从邻居家借来的破篮球练习投篮。成为飞行学员后,不会游泳的他用一周的时间将游泳成绩提升到优秀。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后,他在5年内完成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专业技能训练。

“神十一”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会议上宣布,景海鹏将第三次遨游太空,他再次追上了时间。消息宣布后,他身前的队友转过来紧紧抱住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

整个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景海鹏回复了一句“谢谢你,兄弟。”也许他意识到了,这意味着眼前的兄弟,又要经历一次等待飞天的日子了。

他叫邓清明,作为与杨利伟和景海鹏一同入选的首批航天员,这是他第三次成为“备份”了。

航天员邓清明和大学生们合影。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2010年,他入选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遗憾落选后,他在地面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所有程序都走了一遍,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勾。

受他的影响,女儿邓满琪也成为了一名航天人。“神十”发射的前几天,邓满琪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父女二人约定,每天晚饭后,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一面。每次道别时,女儿总是说:“爸爸,你要加油啊!”一次分别后,他从女儿的背影中,感觉到她哭了。他也想哭。

结果,邓清明最后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同年的体检中,他查出了体内的一颗结石,坚持做了两次超声波手术才把结石彻底清除。女儿看着爸爸遭罪心疼得掉眼泪,但他后来说,“已经等了16年了,绝不能因为这几块小石头受影响。”

三年后的“神十一”,在离梦想最近的一次,他又成了“备份”。

当年第一批14名航天员中,有5人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在2014年停航停训。他们有人转向了研发,有人致力于向大众科普航天。

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14名航天员。图片来源:新华网

邓清明作为一名从未上过天的老兵,仍然在等待飞天的日子。

2021年,短剧《理想照耀中国》里,多次作为备份航天员的主角和女儿在星空下有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这个星空的星星,是没有名字的。”

“这些没有名字的星星有些比太阳还要炙热。就是这些没有名字的星星和有名的星星在一起,才组成了这个璀璨的星空。”

剧集导演曾说,角色没有原型人物,也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凝聚着航天员队伍的心之所往。

神话的,真实的

2013年底,中国把一只“兔子”送上了月球。

它是中国首辆月球车,专家们从收到的19.31万份网友投稿中,最终选择了“玉兔号”为其命名。时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说,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玉兔善良、纯洁,以其命名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图为行驶中的玉兔号月球车。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官网

玉兔号着陆月面后,微博上一个账号“月球车玉兔”开始以虚拟的第一人称发布玉兔号最新动态。

它的走红,应该算个意外。

2014年1月25日,“玉兔”号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当天,“月球车玉兔”微博发布了一条内容:啊……我坏掉了。

这条内容开始被网友们注意到。虽然此前该账号并无官方认证,但及时专业的内容更新让大家默认了,“它”应该就是玉兔号“本兔”。

在专家排查故障原因时,账号也在持续跟进:“本来应该今早开始睡觉……师傅们都在使劲想办法,不过,我还是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

这些内容牵动着上万关注网友的心。此前的每次航天任务,大家都会在地球上守着电脑或电视,为远在大气层外的一次次出舱或对接欢呼雀跃。现在,是每天在微博上互动的“网友”遇到了麻烦,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祈福,希望“小兔子”恢复健康。

后来,它就变成了大家持续关心的对象。2014年的元宵节,“月球车玉兔”发了一条“Hi,有人在吗?”,互动的网友超过26万。

往后的每次唤醒与沉睡,它都会如约告诉大家,每当又到唤醒期,就会有人早早来叫它“起床”。

直到2016年7月31日,“玉兔”号月球车以超长服役两年多的成绩完成任务,停止工作。微博“月球车玉兔”更新了它的最后一条动态,向大家告别。

这条信息已经变成了树洞,直到现在,每天都会有人回来探望这位老朋友。

后续,中国又把“玉兔二号”“悟空”和“祝融”送上太空。中国的航天发展,也像这些神话故事和角色一样,变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分享,关心着。

最近,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年初的一张照片被传回,对比着陆后第5火星日的照片,它的表面已经蒙上一层沙尘。有网友留言说:太真实了,好像工作了一天的我呀,辛苦了!

“祝融号”火星车2021年5月19日(左图)与2022年1月22日(右图)状态对比。图片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号

中国的,世界的,银河的

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最后一片拼图完成。同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航天工程师都偏爱用“孩子”这个词称呼北斗。

陶芳是北斗二代地面运控系统自动执勤系统的工程师,这套系统会在卫星出现问题后及时报警,被称为“北斗听诊器”。

陶芳说,北斗二号就像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设计一套为孩子身体着想的系统,是“爹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她带着同样的感情,北斗人们会称三种轨道卫星为“北斗三兄弟”,给卫星们起昵称叫“吉星”、“爱星”和“萌星”。

而孕育“孩子”、陪伴成长的路,从来不好走。

2007年,北斗二号首颗卫星成功发射。2天后,地面清晰接收到卫星信号。那一刻,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导航频率申请失效的最后期限已不到4个小时。

2011年,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遭遇强雷暴天气。发射场抓住两次雷暴间大约10分钟的间隙,点火发射完成任务。

2020年,收官之星原计划6月16日发射,15日晚工程师紧急发现卫星阀门出现了裂纹。指挥部果断决策,推迟发射。

好事多磨,如今“北斗”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能走这条路,同时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走。

6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胡煦劼 摄

北斗系统建设之初,中国航天人就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宇宙是全人类共享征途,中国的航天,也从不止为了中国。

2022年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告诉提问的记者,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中国空间站欢迎国外的航天员来访。”

晋代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讲,传说一个住在海边的人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乘坐小船,驶到天边去看一看。他乘舟浮海而去,见到日月星辰,昼夜变换,最终在银河遇到了牛郎织女。

中国人的浪漫最美之处就在于,敢想,且能做成。我们正在以先锋者为舟,奉献者为桨,关注者为浪向天进发。

2022年,中国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目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三号组合体状态良好,正等着迎接下一批梦想者乘坐小舟,划破银河而来。

中国新闻网综合我们的太空微信号、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号、齐鲁晚报、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网等

来源: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不到22年,这支队伍先后有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如今,时代的书页翻转,但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铿锵誓言依旧在耳边回响。

“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有人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其实答案就藏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之中。简短的20个字,不仅是对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延伸,而且奠定并铺就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从宇航员飞天、太空行走,到“神舟”“天宫”交会对接,再到天舟一号“太空快递”,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背后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正是沿着载人航天精神铸就的阶梯拾级而上,最终叩开鸿蒙太空之门,实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

放眼历史与现实,无数令人感佩的故事为载人航天精神写下具体而微的生动注脚。上世纪90年代,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对新领域和新课题,从零开始艰难探索,“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神舟七号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听到“轨道舱火灾”急促警报时,第一反应是“把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西北大漠深处,被称作“不朽军阵”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细数过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航天事业奉献着青春韶华乃至宝贵生命。可以说,这些故事演绎并传承着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因这些故事的存在变得具体而鲜活。

发射场上捷报频传,载人航天精神也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夕,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曾发表演讲,解读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精神”。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实际上,面对技术封锁、科学鸿沟,我们要想遨游太空、跻身航天大国俱乐部,唯有以创新之犁开辟前行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为此感慨:“正是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和自主创新的勇敢气魄,使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起点。”如今,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自信,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燃料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探索星河霄汉的梦想,激荡着“上九天揽月”的信心与勇气。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将引领我们踏上更加壮阔的征程、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从更大视野来看,载人航天精神还将与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汇聚成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时代景深

多特收录文章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属非营利性,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进行处理。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