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中国古代的代币历程:从宋朝的会子到清代的竹筹

2024-03-02 17:46 来源:网络

“江阴纪事”由江阴市档案史志馆主办,介绍了许多关于代币的知识。很多人将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与代币混淆,但实际上,代币的历史非常悠久。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古代代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代币历程:从宋朝的会子到清代的竹筹

宋代的会子与竹木牌

在中国的古代,铜钱是主要的货币,但由于铜矿不足和采矿技术限制,常常会出现“钱荒”。为了满足日常交易的需求,各地纷纷使用代币。例如,南宋初年的徽州一带出现了名为“会子”的小额纸币;而在南宋时期,一些地方州县开始发行纸质的“纸帖子”或竹木制成的“竹木牌”作为代币。

明代的以物易物时代

明代铜钱供应严重不足,因此更加广泛地使用代币。明代官员张文曾经描述过当时的状况,其中提到了云南的海贝、四川贵州的茴香、花银等物品作为货币使用。这种情况导致明朝百姓被迫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清代的竹筹与私发代币

清代尤其在清末时期,之前的竹木牌等代币形式重新流行起来,各行各业开始发行竹筹作为货币替代品。例如,江阴的黄田港、北外浮桥等地的鱼市使用竹筹进行交易。同时,各地还有一些其他的代币形式,比如江阴农民夏季将麦子挑到水面加工店,换取竹筹,之后可以用来换面食或者食油。此外,在浴室、剧院、早餐摊、码头等地方也有竹筹的使用。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阴城内的老虎灶还在使用竹筹。

民国时期的代币发行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政府滥发纸币,江阴的一些商家开始私下发行代币。有趣的是,东乡偏爱发行纸质代币,而西乡则喜欢金属质代币。这种现象持续到1940年代,才被澄西地区的三抗会经委会发行的代币券取代,同时也整顿了金融市场秩序。

小编建议

中国的古代代币历史源远流长,从宋朝的会子到清代的竹筹,再到民国时期的私发代币,见证了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今,尽管人民币已经成为了主流货币,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如游乐场,仍然可以看到代币的身影。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