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压力,新能源汽车被视为理想的环保替代品,各国政府正将其作为减轻污染物排放的重要策略。中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早,自2008年起,中央与地方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助力行业发展。2009年,工信部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各地纷纷设立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这些激励政策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壮大,并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湖南大学的谢煜、祝树金及中国地质大学的吴德胜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共同发表的文章“新能源汽车补贴是否能够抑制空气污染——基于中国试点城市的实证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8年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差异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助于显著提升城市空气质量,补贴额度每增长1%,空气污染程度预计会降低约0.15%。
相较于传统的环境干预手段,新能源汽车补贴既能满足民众出行需求,又能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了激励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然而,文章指出,新能源汽车补贴并非对所有地区都能产生积极的环境效益,部分地区的非清洁发电会削弱其潜在的环保作用。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阿迪拉·阿力木江等人在《环境科学学报》上撰文,提出盲目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并不明智,且并非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都能实现总体减排效益。具体而言,纯电动公交车因其在减排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方面的优秀表现,被认为是协同控制的最佳选择。因此,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应优先于广泛的电动汽车推广政策。
面对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谢文认为政府应制定更为灵活且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刺激政策,不宜完全削减补贴,并需着力于能源生产阶段的脱碳工作。但若过早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可能导致经济与环境双重负面效应,侵蚀前期积累的产业红利。
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效果,业内存在争议。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力供应主要依赖燃煤发电,这种高污染发电方式可能抵消了潜在的环境收益。另一方面,各地电网分布特性的差异导致新能源汽车排放的空间异质性,使得其环境效益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效果。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执行方面最为频繁,地理位置各有代表性。其中,京津冀区域由于较高的煤炭发电比例,即使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但仍产生了负面的环境效应;反观长三角和珠三角,特别是珠三角,拥有相对清洁的发电结构,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效更优。
鉴于此,当前不宜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谢文指出,对比2009-2013年(补贴前)与2014-2018年(补贴后),若此时全面撤销补贴,已有的蓝天保卫战成果或将遭受逆转。数据显示,第三阶段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取得了最佳的环境效果,城市空气污染降低了约33.4%。同时,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识尚待深化,此刻取消补贴可能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丢失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
因此,政府宜因地制宜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而不应一味削减补贴。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