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微传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销现象及治理挑战

2024-05-01 11:37 来源:网络

微传销——这个借力移动互联网,利用微信、QQ、陌陌等社交软件进行的传销活动,早已悄然蔓延并成为我们身边的隐患。相较于传统的传销模式,微传销因其科技助力,传播速度更快,危害更深,且更具隐蔽性,从而成为监管部门亟待破解的“灰色地带”。

微传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销现象及治理挑战

微传销:参与广泛,涉及巨额资金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保守估计已有超过千万人次参与微传销,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亿元。那么,微传销是如何操作的?其危害程度究竟几何?面对互联网的深度渗透与发展,监管部门又该如何适应形势,调整监管策略呢?

“营销靠造假,赚钱靠拉下线”已成微传销的典型特点。以严女士的经历为例,她在做微商的过程中,误入一个声称售卖热门品牌面膜的代理群。对方展示的支付宝交易记录和奢华生活照片让她心动,投入6000元进货后却发现销售艰难。当她询问上级代理时才得知,真正的盈利之道并非零售,而是拉拢下线,并通过虚假订单、物流信息等手段掩人耳目,与传销行为高度相似。

微传销:2013年后成为国内传销主体形态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普及和发展,传统传销模式逐渐演变为“新瓶装旧酒”的网络传销,尤其是微传销自2013年后已成为国内传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报告,微传销被定义为一种利用智能手机为工具,依托各种社交平台,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虚拟货币等各种旗号开展,并通过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工具进行资金流转的传销活动。

报告进一步将我国传销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线下传销、第一代网络传销和第二代网络传销。研究团队在深入河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调研后发现,微传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传销的主要载体,其发起灵活、传播速度快、参与者隐秘、查处难度大、社会危害广泛且涉及金额巨大。

金融互助类微传销:新潮骗局与监管困境

特别是涉及金融领域的微传销愈演愈烈,诸如虚拟货币传销等不断滋生。虚拟货币传销案例如百川币、SMI等,均披着创新外衣,承诺高额回报,实则属于传销骗局。此外,自2015年起,与微信支付上线相关的金融互助式传销成为微传销的主流,此类平台往往以“互助”、“慈善”、“复利”为旗号,无实体支持,许诺高额回报,依赖不断发展新投资者维持运作,且完全依赖网络进行宣传、资金流动等环节。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发出警告,此类金融互助投资模式本质上涉嫌诈骗和金融传销,且鉴于其匿名性、流动性、跨地区及跨境性等特点,加之相关法规滞后和定性取证困难等问题,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数百个类似的互助平台出现问题,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被骗走,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风险和秩序紊乱。

针对这一新型传销形式,武长海教授建议,既要从立法层面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确保新型传销形态得到合理定性;又要强化多部门协作,形成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共同打击微传销这一危害深远的现象。

识别朋友圈传销式微商的五大指标



收取代理费:许多招揽代理的微商要求缴纳代理费,与传统传销收取入门费的做法并无本质区别。


卖价与价值不符:部分产品标价远高于成本,甚至纯粹虚构产品,这种行为显然不属于正常商业活动范畴。


价格分布呈金字塔结构:代理层级分明,下级代理承受最大损失,而顶层代理获取最大利益,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使用虚假生成器制造假象:通过微信对话生成器和订单生成器伪造聊天记录和订单信息,诱导他人加入。


注重销售而非售后:传销式微商只关心能否赚钱,而不关心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顾客利益受损也漠不关心。



总之,微传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传销,已然成为危害社会的重大问题。正确识别朋友圈中的传销式微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