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比特币价格大幅跳水,跌幅高达75%,导致在其高峰期跟进的投资人损失惨重。如今,加密货币领域的投资者面临一个新难题:从法律角度而言,他们可能并未真正拥有所购得的数字资产。
法律认定问题近期研究表明,英格兰及威尔士的法院不大可能将数字代币视为个人资产,理由在于现行法律并未承认虚拟物品的实际价值,暗示加密货币可能根本不在财产范畴之内。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技术层面上保障了数字代币的安全性,但在法律层面的保护程度却仍不明朗,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美国、香港、新加坡以及印度部分地区等普通法司法管辖地。
财产的法律定义物权法明确了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权益,其中区分了“不动产权”(土地)与包含所有其他财产在内的“个人产权”。
个人产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实物形态并能转让给他人的“占有性财产”,如手中的20英镑纸钞;二是通过法律手段主张或执行权利的“执行力事物”,如银行存款,即银行对你持有20英镑债务的债权。
然而,加密货币既无实体,亦非债务关系,其仅仅是在虚拟账本上的记录。根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判例法,仅以电子形式存在之物无法作为占有对象。
因此,数字代币不属于占有性财产。同时,持有比特币并不意味着拥有任何法定权利,而是掌握了一种加密私钥,借此可以独占并转移自己的比特币。
某些代币确实赋予持有者对发行方的特定权益,如同购买软件后的消费者权益,此类代币代表着合同中的债务或权利,可被视为执行力事物。然而,并非所有代币都会赋予购买者对发行方的权利,如Block.one近期发行的代币就明确表示并无任何权利、用途或属性。
法律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加密货币的法律不确定性源于其诞生之初的设计理念,旨在脱离政府监管并自我保护。然而,随着大众投资者的涌入,纠纷随之而来。
比如,在佛罗里达州的一起案件中,已故Dave Kleiman的遗产继承人起诉Craig Wright,指控其侵占了Dave多达100万个比特币,价值数十亿美元。此案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界定数字代币的法律地位。
目前,投资者对于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重视不足,但从长远看,缺乏法律保护可能会进一步压低代币价值,特别是在涉及信托、证券交易等传统金融概念的案例中。
至今,数字代币的价值仍然波动不定且难以预知。未来,法律或许会重新定义财产权以囊括数字代币,但这恐怕需要新的立法加以明确。在此情况下,审慎行事无疑是明智之举。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