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揭秘东西方地名文化交流:从妈阁到Peking的故事

2024-05-08 06:55 来源:网络

近期,根据严歌苓原著改编的电影《妈阁是座城》公映,讲述了发生在澳门一位女性叠码仔与三位男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有趣的是,澳门的葡文名字Macau源自何处,以及早期西方人为中国城市取名有何规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揭秘东西方地名文化交流:从妈阁到Peking的故事

妈港与刺桐——名物误当地名

实际上,澳门半岛北部早在元末明初就有村落出现,最初被称为“蚝镜澳”。因其海域在明代以盛产蚝闻名,“澳”指船只停泊之地。后文人士大夫觉得“蚝”字不够雅致,将其美化为“濠”,进而出现了“濠镜澳”的美誉。而“澳门”这一称谓,源于半岛上的南北两台山形如门,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通用名称。据记载,最早出现“澳门”地名的官方文件出现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庞尚鹏的奏疏中。

关于Macau这一葡文字眼与“妈阁”的关联,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即葡萄牙人登陆澳门时,误将天妃庙命名为“妈阁”,并将此音译为Macau。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粤语中“阁”的读音与Macau不符。实际上,Macau来源于“阿妈港”(Amagao)的缩写,因天妃(清朝封为天后)在当地被称为“阿妈”,水域因此被称为“阿妈港”,最终演变为Macau。

宁波省与广东府——政区级别的误读

在澳门之外,类似的地名误读现象亦存在。例如,葡萄牙人在江南地区将宁波的音译Limpo误扩为指代整个省份乃至江南地区的名字。而在广东,西方人起初将Canton视为省名,而非广州市名。这种误读地名的情况反映出早期西方探险家和商人对中国地理行政体系的无知及其对地名界定的模糊性。

入乡随俗:京号误当地名

中国古代存在多京制度,不同都城以方位区分,产生了诸如京号之类的特殊地名。西方人有时也会误解这些京号为正式地名,如Peking(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朝时,“北京”仅作为南京的对称俗名存在,而清末时受南派官话影响,北京被西方人误拼写为Peking。同样,南京的京号也被西方人误用在清代江宁府的地名上,标注为Nanking。

综上所述,早期西方人在中国地名的翻译过程中,常因缺乏深入了解和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造成诸多地名误读和翻译错误。这些误读不仅困扰了当代人们的历史考证工作,也为探索东西方文化交流历程提供了生动实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