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开心网不再开心:错失用户需求变迁和产业重构

2011-11-15 15:28
原创

  教训:开心网两轮融资共吸引2500万美元资金,估值一度达到1亿美元,如今已经被边缘化。

  启示: SNS的精髓是社会关系,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违背了这两点,开心网收获的只有落寞。

  文/臧海港,济南泉都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开心网,再难开心。

  Alexa数据显示,自2010年2月开心网推出一款“开心餐厅”的游戏带来了一次流量高峰之后,便一路下滑,一年半时间,开心网的每日用户量跌去约70%。而最近三个月,开心网的页面访问量下跌高达38.74%。曾经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黑马,如今慢慢被漂白,并正在被抛弃。2008年2月,开心网悄然上线,不久即获得北极光500万美元投资,次年又再次吸入包括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和新浪网,总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的资金,估值一度达到1亿美元。然而今天,其不但跌落神坛,难以比肩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朋友等SNS社区网站,而且陨落之快几近于关站大吉。

  此外,开心网还调整了团购模式,将旗下的团购产品与客户服务将全部移交给团购网站F团,未来只提供第三方平台服务,业界对此不仅难以认同,反而更多了几分唱衰之声。

  曾经辉煌

  可是,对于创始人程炳皓而言,开心网的辉煌似乎刚过去不远。

  成立之初,开心网上的偷菜、抢车位等在线小游戏迅速在上班族之间流行起来。那是一段真正的开心时光,蜂拥而至却被挡在门外的媒体记者、提着钱来但被谢绝广告的品牌企业,在2008年都领略到了开心网的程氏固执。不接受采访、不考虑广告,最初的开心网将神秘、高贵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骨子里还透露出一种程序员的闷骚性格

  偷菜、抢车位等应用的成功,加上用户的疯长,不但给程炳皓的团队带来振奋,连业界都将开心网当作中国的Facebook。对比人人网(前身是校内网),开心网更具优势。

  首先,是产品的成功。可以说,新浪爱问产品负责人出身的程炳皓是国内互联网界最好的产品经理之一,开心网早期的应用,上线一个火一个,成为开心网黏住用户最具效果的利器,这是粗糙的校内网所难以比拟的。

  其次,是目标用户的成功。开心网一开始就定位于白领上班族的SNS网络,显然,这一群体更成熟、更具有消费力,对比校内网从大学生开始抓起,更容易征服广告客户。

  第三,团队的成功。早期开心网团队的激情令人惊讶,时间到了2009年,开心网仍然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里办公,之所以叫居民楼,是因为它看起来完全不是写字楼,脏乱、破旧、潮气重,楼下竟然是“办证”贩子办公室,而当时,开心网用户已经达到3000多万,团队竟然不到40人。


  开心网创办的前一两年,至今回味起来,都颇具励志色彩。优质用户群、强大团队和近乎完美的产品,给开心网带来无限的畅想空间,资本、客户、用户和互联网业界,几乎所有关注这家公司的人,都会给予厚望。

  错过开放的路牌

  只是,开心网还是破败了。辉煌的终点,落寞而悲情。

  悲情显然感染不了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早已被纷至沓来的互联网浪潮宠得毫无情感,你能抓住互联网的潮流用户必将高朋满座,你若失去前行的坐标用户转身就走。

  开心网迷失的十字路口,曾经有一个明显但容易被忽略的路牌:开放向左,封闭向右。

  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认为,开心网不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因为一开始就错了。Facebook做的是通用平台,靠平台来带用户;而开心网被称为“恶搞社交娱乐网站”,主打偷车位、卖奴隶和偷菜,是靠应用来带用户。

  而我认为开心网的衰落,并不在于它以网页游戏应用为出发点,做网络寻呼机的腾讯都能开辟一个企鹅帝国,经营网页游戏的开心网凭什么不能收获起码的江湖地位?

  开心网之败,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能抓住用户需求的变迁,另一方面是没能抓住产业链重构的机遇。

  还记得2009年至2010年间,开心网上最吸引用户的是那两块内容吗?

  一是朋友转帖,二是网页小游戏。

  非常可惜,开心网没有认清“转帖”这个需求的实质:不用纠结开心网是不是中国版的Facebook,用户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承载发言权、知情权的社交网络。对于一个相对“羞涩而胆小”的社会,有什么能比激发民众沟通交流这个需求更大呢?有什么能比开启民智、宣泄民众秘密和情绪更有吸引力的呢?

  而在开放战略上,开心网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醉于自身的成功。在发展最好的时候,以用户体验为借口而拒绝第三方的接入。自己开发游戏当然可以,却忽视了平台本身的潜力挖掘。

  犹疑不决的程炳皓直到2010年5月才允许第三方应用接入,当月第三方组件仅14个,2011年1月才完全开放接入。

  当年Facebook做开放平台时,大家都摸不到头脑,后来大家明白了,原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无形中N多人免费为你打工。用户的爱好、触点是那么的难以捉摸,即使今天拥有无数用户,明天也可能会转瞬离开,所以把众多开发者圈到自己的旗下,让他们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这是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战略性方向。

  开放时间太晚,且只学到皮毛,开心网的那种姿态更像是给众多开发者一点点施舍,而自己去做那些自以为可以满足用户的应用,格局决定未来,开始就能预见结局。


  与SNS精髓背道而驰

  开心网流量滑铁卢的背后,代表着中国用户的网络社交偏向。

  或许是中国的Facebook们没有给用户提供真正的SNS网络,又或许是用户们压根就对封闭性的SNS平台缺乏黏性,最终,半开放的新浪微博,超过了封闭的人人网和开心网。

  Facebook上,用户找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组织线上社交关系;开心网上,用户玩过旧游戏,再玩新游戏,以各种游戏拉粉、互动为目的加了无数个不认识的人,而且加了之后,仍然不认识。

  这就是开心网与Facebook最大的区别。

  SNS的精髓是社会关系网络,开心网设计的一些Web游戏,为了达到游戏效果,鼓励添加小号,乱加好友,最终导致了关系网络的破坏。使用者在体验了短暂的游戏乐趣之后,发现好友中90%的账号是为了游戏而临时加入的,终会选择离开。

  当时开心农场最火的时候,QQ农场杀进来,最终夺了开心网的风头。其实,最早对开心网造成致命冲击的不是新浪微博,而是QQ农场。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

  那么为什么QQ农场可以在开心农场风头最火的时候后来居上?显然是QQ、QQ空间等产品所蕴含的强大的关系沉淀,这一点是开心网最为缺乏的。

  所以,开心网之败,归根结底在于社交密度的匮乏。而Facebook和人人网之所以能够保持增长,秘诀也恰恰在于它们始终是在保持着高度的社交密度的前提下发展的。高度的社交密度,这才是一个SNS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与美国的人际关系并不相同,在中国,同事不能当作朋友,人人的同学关系很单纯很少涉及利益,开心的同事关系牵扯到个人隐私与职场关系,这是开心网UGC占比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有美国那种意义上的SNS。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Facebook比Twitter更受资本追捧,而在中国,微博后来居上的原因。如果有一个好的规划,开心网在社交游戏刚火起来的时候就应该去做融合,而不是做一个单个的社交游戏。实际上,成立之初,开心网按照白领对于网络社交的需求设计了很多产品,比如网络硬盘。但是随后却发现用户大多选择停留在游戏的页面,而彼时开心网实力依然羸弱,由此,开心网不得不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走上了游戏主导的局面。

  2011年,开心网不仅没有反思社会关系网络的本质问题,反而去追逐团购等互联网上相对更为传统的业务,则是舍本逐末。

  得失程炳皓

  2011年的大半年间,国内的SNS市场已经发生急速的变化:人人网打着中国版Facbook的旗号抢先登陆纽交所,腾讯朋友推出开放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第三方开发者加入,加上微博平台的强势夹击,开心网尴尬地处在包围圈中,束手无策。

  “用户在此平台维系和扩展社交网络,这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过程。开心网通过游戏得到很大的增长量,但是在吸引用户之后如何去激发用户的社交行为,维系和扩展用户的网上社交,开心网做得不够好。”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如是评价。 接踵而至的还有品牌商对于广告投放的犹疑。国内某快消品牌广告代理坦言:“现在广告客户在开心网的撤单很厉害,基本都只是做日常维护。”据悉,该公司最高峰时曾在开心网投入100万~200万元,但现在一分钱都不投了。“本来客户对社交媒体就没有太多经验,比较犹豫,加上网站流量减少,兴趣就更淡了,现在我们主要向客户推微博和人人网。”

  程炳皓程序员出身,长期的产品经理经验,习惯于将企业的发展,倾注于新产品的研发。并不是说,偷菜、抢车位和买卖朋友没有价值,但是社交应用显然并非SNS的核心。社交应用只能起到吸引用户、黏住用户的作用,但是直击用户需求,仍然要靠社交平台的价值。

  Facebook的用户不但在Facebook上玩游戏,更主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以Facebook来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显然,开心网没有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一直在各种变化的社交产品中迁徙,从BBS到IM,从SNS到微博,而微博的火爆,并不代表用户将长久地停留,互联网下一站在哪里,显然是个未知的命题,谁能抓住未来的趋势也未可知。但是,显然不是一个有社交之名而无社交之实的开心网。而近日,腾讯向开心网注资1亿美元的传闻甚嚣尘上,如果消息证实为真,合作双方是双输还是双赢,亦难预料。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