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今年是苹果最得意,但同时也是微软最落寞的一年,因为苹果市值超越微软。回想起10年前,Bill Gates于2000年1月退下CEO的位置,由Steve Ballmer接手,同一时间的苹果还仅是靠iMac、iBook稳住阵脚,连iPod(2001)、Mac OS X(2002 )都还没推出,而10年过去,苹果靠iPod、iPhone、iPad名利双收,iPhone已成苹果最大事业(营收金额论),Mac退为第二,今年发表 的iPad迅速成为第三大事业。
相对的,微软依然以windows为第一大事业,office为第二事业,收入结构改变不多,这或许可称为微软的「失落十年」。到底这10年时间微软有哪些重大失策?导致其光环褪色,以下本文将以此目标进行探析、讨论。
1. PC外新硬体市场,极力稀释英特尔影响力
微软于90年代的成功,很大要素在于与英特尔联手,以致有Wintel 一词出现,而微软在PC领域拥有超高度市占后,积极发展PC外的新潜在硬体市场机会,但这些新机会,微软都不希望再高度倚赖英特尔,反而希望扶植其他晶片商,好削弱英特尔对微软的牵制力。
举例而言,2000年开始揭露将发展Xbox时,微软以NVIDIA为主要合作业者,同时Xbox所用的cpu原传闻属意AMD K6-2,之后由于英特尔承诺连续5年供应固定低价的Pentium III,Xbox才依然使用英特尔CPU。
2001 年示范Tablet PC时,微软的示范机用的是Transmeta的CPU,不是英特尔的。 2002年微软又与Transmeta联手推行UPC(Ultra PC),2003年推行Smart Display时,虽然有用上英特尔的XScale CPU,但也用了NS的Geode CPU,不让英特尔专美。
2005 年,微软不愿与英特尔共赌Itanium(IA-64架构),而开始支持AMD 的Opteron(x86-64架构),迫使英特尔必须转向跟进,然笔者个人也认为,这也是造成英特尔转与苹果合作,使苹果于2005年宣布放弃 PowerpC架构,改用x86架构的可能性之一。
2006年UMPC登场,虽然是用英特尔CPU,但更根源来论,是原初的合作晶片商:NS,NS于2003年将Geode CPU卖给AMD,AMD无意持续UMPC合作计画,所以UMPC才很无奈地改以英特尔CPU为主,否则也是属意非英特尔的CPU。
当 然,2005年Xbox 360也是用IBM CPU,不想用英特尔CPU,然后英特尔尚未出售XScale部门给Marvell(2007年),微软于2006年推出的Zune,也是以 Freescale CPU为主,不是英特尔CPU,就连WebTV/微软TV/MSN TV也是不用英特尔CPU。
很可惜的,上述这些新硬体,很多都是失败之作,微软积极PC外的新硬体市场,但其合作的晶片商,并非都有与英特尔相同的规模、技术实力与执行力,加上新概念产品需要对市场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这些晶片业者的本钱与决心都有限,自然失败为多。
微软除了想稀释、摆脱英特尔,也开始跟PC系统商、PC周边商抢生意,而不再只是单纯的软体商,一开始微软推出键盘、滑鼠、摇杆、方向盘,罗技、昆盈等昔日合作商(Windows 95时代的合作)自然感冒。
然 后,微软自有品牌的硬体产品愈来愈多,买下WebTV改名微软TV/MSN TV,自己做Xbox、做Zune等,后来还买下ATI的绘图晶片电路,愈来愈往自有硬体、自有硬体自主路线迈进,这只会使昔日的合作伙伴感到不悦,虽然 仍有许多新兴产品是坚守传统立场,仅提供作业系统方案,如Pocket PDA、Smartphone、PMC(Pocket Media Center )、Media Center等,但后来也都逐渐跨入,如Zune等于跨入PMC市场,Kin手机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无论是合作或自行投入,状况都不佳。
3. 新资讯应用装置的授权费都过贵
微 软力推的新资讯应用装置中,若不是以自有品牌名投入的,其作业系统授权费都令合作系统商感到高昂,例如PMC初期就要40美元,以致一台PMC要价1.2 万元台币,其中1,000多元来自作业系统成本,而类似的过高授权费抱怨,也发生在Media Center、Tablet PC上。
事实上,微软最成功的PC,是以廉价取胜的,新产品或许真的有创新的应用情境点子,但过高的价格只会使人却步,今天依然很少人买Tablet PC、Media Center,因为他们依然昂贵,即便未如预期般普及,也没有明显的价位下修,依然乏人问津。#p#副标题#e#
4. 追逐的新市场机会,并非能沿用「球员兼裁判」优势
微软的应用程式(以Office为最)能够成功,很大原因在于球员(应用程式)兼裁判(作业系统)的优势立场,不过微软追逐的许多新市场,是无法用复制此种胜利模式的,此在对抗Google、苹果最为明显。
Google 以网际网路事业为主,网际网路是开放的,微软无从垄断,GMail服务就是比Hotmail服务好,微软没有办法以裁判地位恶整Gmail,过去微软让 excel与Windows声气相通,一年时间就将Lotus 1-2-3踢出市场,之后复制这类方式,把Xing MPEG媒体播放器踢出,用Windows Media Player取代,也把ICQ踢出,用MSN Messenger取代。
基本上微软一直坚持球员兼裁判的地位,若微软期望从游乐器市场赚到钱,大可直接加入Sony,然后发展与推行PlayStation版的微软游戏,但微软知道如此不具裁判地位,所以才积极打造自有硬体的裁判:Xbox,好与Sony分庭抗礼。
另 外,苹果坚持高度垂直整合,全线全程的流畅完整体验,也使微软的裁判作梗竞争法无效,苹果iPod用户可以买到一个完整体验,但微软恐不易用Zune提供 一样的体验,过往惯用的「二流球员+ 裁判护佑> 一流对手球员」手法,对Google、苹果无效,特别是这是一个网路时代,也是一个电子规格、功效过剩,转而讲究亲和美感使用的时代。
5. 试图复制过往的成功模式
这 不仅是微软所犯的错,这几乎是每家成功企业都会犯的错,于市场上成功的企业,为了保有原战果,且听从原客户的意见等的结果,就是不断强化现有产品的技术, 最后反而是整个技术、市场趋势的转变,导致原领导企业反处于弱势,此种失败几乎快成了宿命论,此在「创新的两难」一书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包括硬碟业、钢铁 业、推土机业等均是如此。
类似的近例也有一 个,Sony靠(当时)超高硬体规格的PlayStation赢得市场,之后复制此成功法,推出也是超高硬体规格的PlayStation 2,并再次赢得市场,因此深信PlayStation 3只要再用更高规格就会持续赢得市场,结果是:规格过剩,人们转而对Wii的新奇操控大给好评,PlayStation 3失去销量的主流地位。
同 样的,微软以Windows作业系统而崛起,先从Windows 3.x尝到甜头,之后Windows 95有大甜头,然后Windows 98、Me、2000等,但其实用户的作业系统汰换率已经转缓,效应早已钝化,等到Windows XP问世时,市面上的局势是:25%使用Windows 2000、50%使用Windows 98/98 SE,25%使用Windows 95,不再是新一代作业系统100%取代旧作业系统,同样的钝化也发生在伺服器用的Windows作业系统,甚至是应用程式及伺服器应用程式,如 Office、Exchange等。
例如Exchange 2000推出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仍有40%的用户停留在使用Exchange 5.5,Windows 2000推出时,也有60%用户坚持用Windows NT 4.0,到很久才愿意换替。
已经有诸多汰换钝化迹象,微软仍然大力投入Windows Vista,试图复制Windows 95时代的软硬体界大联手、大成功,但结果是大失败,只好转向推出Windows 7。
总结
上述是明显的错误,甚至早有多人讨论、交流过,但在此进行归纳整理。
其 他例如在企业端推行SA(Software Assurance),也使许多企业用户怨声载道,纷纷抗拒出逃。或者,让苹果能用BootCamp方式执行Windows(微软方必须持续提供新版 Windows的开机程序等技术细节给苹果),反而让Mac销量明显增加(3、4年间增加一倍),使微软的过往PC 伙伴难堪。
事 实上,微软的成功或许只是个偶然,当初微软将一切都赌在跟IBM合作开发的OS/2 上,Windows 2.0版后只交给2名工程师进行后续维护,然这2名工程师就写出极伟大的Windows 3.0(具图像多工操作环境且能相容执行DOS应用程式),并在实机展示后,使Gates、Ballmer等高层彻底政策转向。
成 功或许偶然,但上述的失败似乎就有迹可循,当然!或许不是只有微软是偶然成功,今日很招摇的苹果,其当年的Apple II也是个偶然成功(将开关输入改成打字机键盘输入,将灯号输出改成电视萤幕输出),今日的iPod、iPhone、 iPad的热卖,苹果方夸耀是「我们经过很严谨仔细的应用情境、使用者体验等琢磨才发展出新装置」,似乎是计划性成功,但很糗的是天线门事件后使大家看 破,其所谓的「琢磨」仍有其限。
总之,上述的失败讨论,期望能成为其他业者的一些借鉴,共勉之。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