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家公司,以及它的产品和领导者——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会受到外界如此彻底的审视。然而,尽管经常被讨论,外界却对苹果知之甚少。它的产品无处不在,但有关苹果公司的信息却非常匮乏。这正是苹果所渴望的状态:引导外界讨论它的产品,但不要涉及它的运作方式。对内对外同时保密是苹果的重要法宝之一。这很有讽刺意味:整个商业领域一直在热烈讨论企业透明度的重要性,然而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却一点都不透明。
从市值来看,苹果已经超越IBM、微软和谷歌等超级巨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帝国。然而,在帝国的背影下,不仅有受到保密规定严格约束的雇员,更有层次分明、简洁冷酷的圈子文化。
《财富》杂志网络版发表署名亚当·拉津斯基(Adam Lashinsky)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苹果的保密和圈子文化。这是最好的苹果,也是最坏的苹果。
以下为文章全文:
保密文化
当木工出现在办公大楼时,苹果员工就知道有大事要发生了。新的木墙很快垒了起来,门也装好了,最新的安全规程也已经部署到位。原本透明的窗子换成了毛玻璃,而其他房间根本没有窗户。这些都被称作“禁闭室”:未经允许不得与外界交流信息。
喧哗声令员工感到不安。你很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你也不能问。如果没有人透露给你,那么表明此事与你无关。更重要的是,在新房间建好前,用于进出特定区域的证件也不适用于这些地方。你唯一能够推测的是:有一个高度保密的新项目正在进行,而你却不明真相。故事到此结束。
在苹果,保密有两种基本形式——对内和对外。苹果正是利用这种措施,防止产品和业务被竞争对手和外界知晓。对产品保密很容易理解,毕竟很多企业都在秘密创新;但以这些神秘的木墙和禁区为代表的内部保密政策,却令普通员工难以接受。然而,苹果恰恰将保密与生产力联系到一起,并挑战历久弥新的管理学准则和保持透明度的企业美德。
当然,所有公司都有秘密。区别在于,苹果的一切都是秘密。当然,苹果明白自己做得有点过头,也对此表达了一丝幽默感。在无限循环路1号(1 Infinite Loop)的苹果总部门口有一家零售店,里面有一种T恤上写着:“我到过苹果总部,但他们只准我透露这些。”
苹果总部通风良好,与极度保密的内在文化形成巨大反差。从天空鸟瞰,似乎完全可以在办公楼内塞进一个椭圆形的橄榄球场。透过办公楼的大门,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庭院,还有很多排球场、草坪和户外休息的椅子。在豪华的中央食堂Caffe Macs内,提供各种新鲜的寿司、沙拉和甜品,这里有成群的苹果员工。不过与谷歌不同,他们吃饭是要花钱的,但的确物美价廉。
这里感觉很像大学,但要旁听却并不容易。在谷歌的Googleplex总部,访客可以随意进出园区,甚至混入进进出出的员工队伍。与之相反,苹果的办公楼是封闭的。时常有员工出现在排球场,但进入园区的空地后,更常见的景象是不断涌动的人流——苹果员工总是在不同的办公楼间疾行,准时参加各种会议。
新人入职
对于新员工而言,即使还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办公,首先就要学会保密。很多员工首先会被安排到所谓的“哑巴职位”(dummy position),具体职责要到正式入职后才会知晓。“他们不告诉我具体做什么;我知道跟iPod有关,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职位。”一名苹果前工程师回忆道,他在加盟苹果前一直是在校研究生。其他人虽然知道,但却不会透露。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会受到这种现实的冲击。“你坐下来,发现人们都在各忙各的。但一半的人都不会告诉你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保密项目。”鲍勃·博切斯(Bob Borchers)说,他曾在iPhone发布初期担任苹果产品营销高管。
新员工从就职第一天就明白,苹果与他们之前效力过的任何公司都不一样。在外,苹果令人敬佩。在内,它却颇具邪教色彩,新手只能了解很少的信息。所有新员工都会参加为期半天的情况介绍会,除非周一是假日,否则都会在周一举行。情况介绍会的多数流程与其他大公司别无二致:欢迎新员工,介绍公司人事构成等。
虽然苹果的收购活动相对较少,但在收购完成后,很快就会让对方的员工明白,他们现在已经是苹果大家庭的一员。在苹果收购了拉斯·奥尔布赖特(Lars Albright)的创业公司Quattro Wireless后,他出任了iAd移动广告部门合作和联盟主管。他回忆说,当交易完成后,办公室里立刻装上了一批全新的iMac。“大家马上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族的一分子。”周一的情况介绍会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待遇:“苹果只有一顿免费午餐,那就是在就职的第一天。”一名前员工说。
对于第一天就职的新员工而言,还有一件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没有人会帮你连接新电脑。他们都认为,被招进苹果的人都很聪明,很有技术,完全可以自己将电脑连网。“多数人都被认为有能力连接到服务器。”一名苹果观察家说,“人们说:‘这玩意很难,但我明白要跟谁说。’这很明智,让人们彼此联系是一种聪明的方法。”
但苹果也会给新员工一些照顾。苹果有一个名为iBuddy的非正式系统,里面列出了一个老员工的名字,方便新员工向其提问。很多人表示,他们只在入职初期见过iBuddy一两次,之后就因为太忙而不再见面。
等到安全简报发布时,现实才真正开始。没有一个苹果员工会忘记这一情景,我们可以称之为“令人恐惧的沉默”。加盟苹果前曾在耐克和诺基亚(微博)任职的博切斯回忆了当时的场景:“无论谁负责安全,都会说:‘好吧,所有人都明白保密和安全在这里至关重要。让我来解释一下原因。’大概意思是说,当苹果发布一款产品时,如果在发布前一直保密,有关该产品的报道和炒作就会对该公司至关重要。我记得她当时说,‘这价值数百万美元。’”所以绝不含糊:无论是否有意,只要泄露苹果机密,结果只有一个:立即解雇。
产品发布
苹果一直以来都非常反感提前公开信息。众所周知,位高权重的苹果产品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曾经将苹果的产品发布与好莱坞大片上映相提并论。在产品上市前几天,会有大量的报道,这的确与好莱坞大片相似。提前公布细节会破坏悬念。事实上,苹果新品上市时在其零售店门口排起的长龙,让人想起《指环王》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上映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这正是席勒期待的轰动效应。“我至今仍记得他反复强调的样子。”曾经在席勒手下任职的一名苹果前高管说。
苹果希望新产品在发布前保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避免抢走现有产品的风头。如果消费者知道具体要发布什么产品,就有可能因为害怕被下一代产品取代而降低购买意愿。这种低迷的需求会导致已经上架或存储在仓库中待售的产品毫无意义。事实上,即使不完整的信息同样会对销量造成冲击:苹果表示,对新iPhone的期待导致2011年夏天的iPhone 4销量受压。
最重要的是,在产品尚未发布前就对外宣布,会给竞争对手足够的反应时间,提升消费者的预期,并引发吹毛求疵的批评——相比于真实的产品,批评人士更喜欢对创意大发议论。很多公司都因为保密措施不到位而陷入危险境地。惠普(微博)曾在2011年初宣布将推出并不明确的云计算服务,因此遭遇困境。不幸的是,惠普此后又“提前宣布”了PC业务的分拆计划,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导致销量下滑近三分之一。就在宣布有意分拆PC业务后不久,惠普董事会便炒掉了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
详细规定
苹果自内而外地严格贯彻了保密措施。硅谷工程师都喜欢交流各自的工作情况,但苹果工程师却是出了名的守口如瓶。“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因为说得太多而被批评。”一位苹果前工程师说,“最好不要谈论工作。”这种心态也使得苹果在科技行业显得很另类。
例如,有一名经常与一群苹果员工打扑克的硅谷工程师说,大家都理解,如果苹果的人也来打牌,就要改变话题了。因为泄密而被解雇并非杞人忧天。参与产品发布的员工都会拿到一本带有水印的手册,这本名为《交通规则》(Rules of the Road)的手册上详细列出了发布之前的各项重要事件。在这本手册中有一段非常明确的法律声明:如果违反手册规定,责任人将被解雇。
苹果一直都不遗余力地维持纪律。“有些事情必须高度保密。”一名前高管说,“我们曾经从事过一个项目,当时在整个楼层都加了特殊的门锁,并额外增加了好几道门,为的是把这个项目组隔离开来。你必须额外签订一份特殊协议,承认你在从事一份超级保密的项目,而且不会与任何人谈论此事——包括妻子和孩子。”
对某些人而言,保守这些秘密会令他们不堪重负。乔布斯习惯亲自向员工传达保密的重要性。有一名员工回忆道:“他说,‘如果有人泄露本次会议的任何内容,不仅会被解雇,还很有可能遭到起诉。’这让我很不舒服,你得随时小心翼翼,我还因此做过噩梦。”
苹果通常都依靠员工的自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主动关注员工走出办公室后的言行——即使只是到街对面买瓶啤酒。BJ's Restaurant & Brewhouse酒吧距离苹果总部很近,有很多员工将那里戏称为IL-7,所谓IL-7是“循环路7号”(Infinite Loop 7)的缩写,但这个地址并不存在。苹果会安排便衣保安潜伏在这个酒吧附近,而且的确有员工因为在那里失言而被炒鱿鱼。言论真假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员工不能有透露机密的意图。
乔布斯曾说过,禁止谈论工作是他从沃特·迪士尼(Walt Disney)那里学来的。这位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认为,过多关注公司内部运作状况,会破坏迪士尼的梦幻形象。另外,迪士尼也有着严格的内部保密政策。例如,当该公司1960年代规划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时,他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从事“X项目”。根据传记作家尼尔·贾伯乐(Neal Gabler)在《迪士尼:美国想象力的胜利》(Walt Disney: The Triumph of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中的记载,所有有关新主题乐园的内部备忘录都被编了号,以便追踪。
这是防止员工将信息泄露给“坏人”的方式之一。根据苹果的规定,所谓的“坏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同事。按照一名苹果前员工的说法,这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需要则知道’(need-to-know)文化。”团队成员都相互疏远,有时是因为他们在无意间成了竞争对手,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因为大家都牢记“苹果之道”。这也带来了一个间接的好处:由于不会插手彼此的事情,使得苹果员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苹果,某一级别以下的员工很难玩弄权术,因为普通员工根本没有足够的信息参与这种游戏。就像带着眼罩的骏马,苹果员工只负责冲锋陷阵,其他都与他们无关。
#p#副标题#e#
组织结构
苹果创造了一种复杂而令人不安的系统来加强内部保密。这一切都要围绕着“信息披露”的理念展开。要在会上讨论一个话题,必须要确保所有与会者都已经知晓这一话题,这意味着他们都知道特定的秘密。“在你确定所有人都知道某件事情前,不能谈论任何机密信息。”一名苹果前员工说。
这就使得苹果的员工及其所从事的项目都只是拼图的一部分。只有公司最高领导层才了解整个拼图的全貌。这让人想起了深入敌后的卧底,他们都不会获得任何可能牵连同伴的信息。苹果前硬件主管乔恩·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曾经部署过并不那么惹眼,但却效果相同的措施。“我们有基层小组,就像是一个恐怖组织。”他于2000年对《商业周刊》说,“一切都必须以‘需要则知道’为原则。”
在任何一个保密文化流行的社会中,信任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新员工在一定时间内都会被排除在圈子之外,直到他们赢得了管理者的信任。组织结构图是多数大企业的必备元素,但苹果却没有。员工不需要了解这种信息,而外部人士更不应当知道这些内容。当《财富》杂志2011年5月自己绘制了苹果的组织结构图后,造访苹果总部的人说,仅仅因为被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财富》就会让苹果员工非常紧张。但员工的确拥有重要的信息来源:苹果内部的通讯录。这份电子文档包含了每名员工的姓名、所在部门、上级主管、住址、电子邮件和电话号码,但可能不包含照片。
当然,苹果员工无需借助组织结构图来了解谁更有势力。该公司由一个小规模的高管团队运营,他们充当了CEO的顾问,另外还有不到100名副总裁协助他们工作。但在苹果,职位高低未必总是与地位挂钩。所有人都明白一条不成文的等级制度:工业设计师是不能得罪的,曾在乔布斯生前与之共事的工程师同样如此,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在苹果创立之初就与乔布斯并肩作战。有一小部分工程师享有着“DEST”(杰出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员)的称号。这些人在公司很有影响力,但却不担任任何管理职位。
另外,地位的高低还会随所在产品部门的重要性而变动。随着iPhone和iPad的重要性提升,苹果内部最牛的派系变成了苹果iOS移动操作系统的工程师。与这些产品有关的硬件工程师和产品营销人员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随后则是iTunes、iCloud和其他网络服务部门。主要与Macintosh相关的员工曾经是众人瞩目的对象,但现在却在苹果的等级序列中退居二线。销售、人力资源和客户服务等职能部门的员工则根本不入流。
随着圈子在苹果逐渐成为常态,圈子中的圈子也开始形成。“苹果没有一扇门是开着的。”一名苹果前员工说。凭借证件只能进入一些特定区域,而有的员工甚至有权进入上司也无法进入的区域,这在苹果并不罕见。有些区域的保密度更高,但却与任何项目都没有关系。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苹果设计师工作的工业设计实验室。由于此地保密级别奇高,很少有苹果员工见过内部的情况。
工作乐趣
在畅销书《隐姓埋名》(Incognito)中,神经系统学家大卫·伊戈尔曼(David Eagleman)谈到了保密文化的害处。“有关秘密,我们已知的一件重要事情是,保守秘密对大脑健康不利。”他说。他解释道,人们希望透露秘密,这是一种很强的原始冲动。苹果通过尽可能地将员工蒙在鼓里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也引发了有关苹果员工是否快乐的质疑。
总体而言,苹果是一家充满协作和合作氛围的公司,没有明显的勾心斗角。一名前内部人士称,之所以合作,是因为苹果有着“命令-控制”型的结构。“所有人都知道不同部分的无缝整合是创造奇迹的关键。”苹果前产品营销和软件应用副总裁罗布·舍本(Rob Schoeben)说。
苹果的文化或许很有合作精神,但并不总是很好,这里几乎从不放松。“当你走在苹果园区时,永远感觉不到他们在放松。”一位接触过苹果高级管理人员的观察家说,“这种奋斗可能会很自我,很丑陋。他们有这样一种观念:为了生产最优秀的产品,撕碎别人也在所不惜。”
苹果文化中的竞争本性同样被调动起来。“如果你稍有分神,便会拖累团队。”曾经担任苹果供应链高管的史蒂夫·多尔(Steve Doil)说。另外一名前高管也以类似的说法描述了苹果文化。“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文化,”他说,“你不想成为薄弱环节,大家都拼命避免拖公司的后腿。”
苹果的文化与谷歌(微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的业余活动随处可见。在苹果,iTunes团队组建了一支业余乐队,公司内也有健身房(不是免费的),但员工多数情况下都在埋头工作。“开会时不允许讨论周末在湖边度假的情况。必须一门心思工作。”一名高级工程师回忆道。但苹果之外的世界却截然不同。“当你与其他公司的工程师交流时,会感觉放松得多。” 该工程师说,“在苹果,人们都尽量晚回家,不会比别人早下班。在苹果的工作就是他们真正的信仰。”
几乎没有人认为在苹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事实上,在被问及苹果是否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时,答案出奇的一致。“人们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有着不可思议的激情。”一名前员工说,“这里没有庆功文化,一切都奉献给工作。”另一名前员工说:“如果你是坚定的苹果极客,会感觉这里很有魔力。但工作同样很辛苦。”第三个人回答道:“因为人们对苹果太有激情了,他们与公司的使命结成了一体。”
如果他们加盟苹果不是为了享受,肯定也就不是为了钱。当然,苹果的股票期权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尤其是那些在乔布斯回归后前5年加盟公司且享受过美好时光的人。“在硅谷多数公司都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苹果前营销员工弗莱德里克·范·约翰逊(Frederick Van Johnson)说,“钱不是关键。”
在外界看来,苹果的薪水很有竞争力。一名高级主管的年薪可以达到20万美元,好的年份还能拿到年薪50%的奖金。在苹果,谈论薪水会令人不悦。“我认为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并对创造炫酷的东西充满激情,是很酷的事情。”约翰逊对此总结道,“坐在酒吧里,看着90%的人都使用你的公司生产的设备——这感觉太棒了,不是钱能衡量的。”
乔布斯也不喜欢谈钱,但他对于苹果的快乐和乐趣却有着略微不同的看法。“我不认识任何一个人会否认,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充实的一段体验。”他曾经说,“大家爱它,这与快乐不同。快乐时有时无。”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