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只是个患者,不是“药侠”
陆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并没有犯罪,也不是“药侠”,他只是一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由徐峥主演、宁浩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这部现实主义电影取材于2015年的真实事件——陆勇事件。在公映前的点映式中,影片口碑爆棚。
电影中,徐峥饰演的程勇是个男性保健品商贩,开着一家神油店,但机缘巧合下成为印度仿制药的独家代理,因此收获了高额的利润,被大家给予了“药神”的称号。但在接触到白血病人这个群体之后,程勇的善心被激发,上演了一场人性和现实的博弈。片中呈现的病人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等矛盾出现在影片之中,让人深思。
然而,现实中陆勇的故事并不比电影逊色。陆勇曾是江苏无锡一家纺织品出口企业的老板,2002年8月被确诊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寻找骨髓配型期间,他需要花高价购买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来延续生命。
2004年6月,陆勇得知印度仿制“格列卫”抗癌药,开始服用,并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随后,很多病友让陆勇帮忙购买此药。
2014年,为方便给印度汇款,陆勇从网上买了3张信用卡,并将其中一张卡交给印度公司作为收款账户,另外两张因无法激活,被他丢弃。
因为在网上买卡,让警方注意到了陆勇。2013年11月23日,陆勇被湖南沅江市公安局逮捕,2014年3月19日执行取保候审。2014年7月,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随后陆勇取保候审。
2015年1月10日晚,陆勇在机场再次被警方控制。而后,检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诉,认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陆勇的被捕与获释引发了诸多对于高价“救命药”与因病致贫的讨论,“药侠”的标签被附着在陆勇身上,他一度被慢粒白血病病友视为救命恩人。
陆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并没有犯罪,也不是“药侠”,他只是一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谈疾病与疗效
新京报:能否谈谈你的患病经历以及生病前与后的变化?
陆勇:我是2002年的8月8号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到现在已经16年了,其间经历了很多波折,现在病情还算稳定,只是每天还是要吃药,也需要承受一定的副作用。但是比起失去生命来讲的话,这点副作用不算什么。
新京报:如何想到去印度购买仿制药?
陆勇:医学界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办法,首先是考虑移植。因为当时找到合适的供者,一直在等。
后来有医生推荐了靶向药“格列卫”,说对以后的移植有帮助。当时就从日本买了一盒,价格是23500元,也是在这个药的包装上知道印度的仿制药,后来,我去印度买了药。由于到2005年才找到供者,所以我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在服用这个药,两年下来,各种费用加起来接近70万。
新京报:为什么仿制药会比国内便宜?
陆勇:印度对仿制药有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我问过他们一个药的研发以及生产注册的费用,他说基本上在100万到150万人民币左右。我发现他们跟中国比起来,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太注重场地很豪华的办公室空间,所以他们的利用率很高,完全是出于实用来进行设计的。我上次去看过的药厂员工七八十人,一年生产的规模大概在2亿人民币左右。而且人工费也便宜。
陆勇:主要考虑的还是药的安全性,我也是在各方调研之后才确认这个药。这个药在日本也有,印度药会出口到日本市场去,所以我觉得这个药应该没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最终与印度仿制药药企cyno合作?有媒体报道,这是家坏公司。
陆勇:cyno当时给我的报价很合理,大概3000元一盒。我去过这家公司,也查看过他们的资质,在当地来说是没问题的。对于一些媒体说这是一家坏公司的说法,我只能说,我用的这些药,从来没出现过问题。
新京报:有媒体报道,你介绍给患者的仿制药存疑?cyno生产的Imacy没有得到中国市场的准入许可,它在印度的生产也是违规的?
陆勇:我只帮助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友,用的药都是印度正规公司的产品,我自己吃过Imacy,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媒体报道的问题,我并不清楚。
新京报:据《印度时报》报道,2014年印度生产的药中25%为假药,你如何辨别?
陆勇:我到印度所买的药都是我自行调研和考察的,我会到药厂去参观,到药店去对比,确保药品的质量不出问题。
陆勇:首先我是一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不是代购卖药的。2004年4月的时候建了一个QQ群,里面有很多患者,大家吃不起正版的药物,因为对我比较信任,有的病友实在没办法了,就让我帮他们去印度买药。很多患者提出来在国内设立一个账户用来收款,然后统一汇到印度去。患者自己购买合理数量的药物,并不是用于贩卖,我认为这是合法的。
新京报:主要推荐的是哪些药,治疗什么疾病?
陆勇:主要就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我们的群里都是患有共同疾病的人。至于其他癌症病人,我并没有推荐药物,这是和人命相关的,不能马虎。
新京报:你被称为“药侠”,如何看待这个称号?
陆勇:那是媒体给的称呼,说好听一点这是社会给予的认同,这个称号存在巨大压力,想一想,上千人把生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的感觉。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一样,说到底我只是一个白血病患者。
新京报:会觉得比较有成就感吗?
陆勇:谈不上成就感,我是众多白血病患者的其中之一,只是比他们早去印度买药而已。当你得知自己得绝症,只想活下去。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自己?英雄还是商人?
陆勇:都不是,我是个白血病人,一个普通人而已。
新京报:有想过会因此惹上麻烦吗?
陆勇:没想过,我只是提供渠道而已,我没有犯罪。
新京报:你没有因此获取一些利益?
陆勇:虽然仿制药相对原研药来说很便宜,但是我们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我没有想通过这样来赚钱,这种钱都是救命钱,不能赚。
新京报:如何看待“保命”与“违法”的矛盾,看病难、看病贵与不合法的两难处境?
陆勇:在我这里,保命和违法不矛盾。我们不存在销售获利的行为,谈不上违法。我的案子出来之后,很多人开始打起了代购仿制药的主意。如果没有能力亲自去印度买药,通过中介购买,一些病友也愿意。但是从中介的角度讲,这是犯法。但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不吃这个药,只能等死。我个人希望国家也有类似的药物。
新京报:因“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捕,你现在感觉案子有什么特别意义?
陆勇:我的案子实际上很小,但是反响很大,我的案子触动了中国医疗中的痛点,引起了社会的反思。从那时候开始,国家层面推出了很多关于中国药品改革的措施,基本上已经跟国际接轨了,以后这个吃药矛盾可能没以前那么大了。
谈电影与现实
新京报:作为《我不是药神》原型人物,电影中哪些情节和经历跟你是一样的?哪些是改编?电影制作过程你参与了吗?
陆勇:电影和现实不能等同,徐峥饰演的主人公通过代理印度仿制药“格列宁”收获巨额利润。但我并没有从中获利。电影中的那些患者和现实中的倒是相似,为了活着,把希望寄托给程勇。
当时是编剧找到我,说想拍我的故事,我授权了,后面整个过程没有参与,最后看样片的时候,我觉得对主角的设计会让不清楚我的案子情况的观众误解,所以最后片尾加了现实中的我。
不过总的来说,通过电影反映出白血病群体的生活状态,让社会知道还有一群这样的人抱有对生活的希望。
新京报:电影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或者哪一句话?
陆勇:一个是车祸那一段,让我想起了出车祸去世的父亲。另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片尾,我不是要表现什么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想澄清一个事实,我并没有犯罪。
新京报:如果你评价这个电影的话,你会怎么看?
陆勇:还是很好的电影,里面的很多台词现实中我在心里说了很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