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北京发表主题演讲。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走红后,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职业,众多年轻人的报考也为百年故宫注入了新鲜血液。
单霁翔说,四年来,每年报考到故宫来修文物的年轻人迅速增长,今年招了88名新员工,4万多人报名,经过抬高门槛,名牌大学硕士以上才能报名。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故宫“文物医院”抢修“过年”文物 春节进宫品“宫廷年味儿”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透露,即将到来的2019年春节,观众将有望走进故宫感受宫廷里的过年气氛。记者了解到,故宫午门雁翅楼2800平方米的展示区域已经开始布置,准备为观众办一个“过大年”的大展。那么,什么样的宫藏文物才有可能在这个展览中亮相,为大家呈现“宫廷年味儿”呢?记者为此探访了故宫“文物医院”。
在“文物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批准备参展的文物加紧修缮。“这件屏风雕刻的是雍正时期过年的情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卖糕点、打灯笼,肉铺里有人在卖狗肉的场景。根据其中表现的习俗,可以看出,这是满族人过年时的景象。”木器修护室工作人员李敬源正在精心修复一件“木雕山水图围屏”,这件紫檀木的屏风共三扇,整体布满灰尘,“本来我们以为修复会比较简单,但通过检查发现多处开粘、开裂和磕碰缺失。另外,连接的插销也缺失了。因此,除了除尘、烫蜡以外,还有一些补配工作需要进行。”李敬源介绍,这件屏风两面的图案分别为浮雕和线刻而成,有意思的是,在线画的一面,刻线里填充了中药材。“这种情况,我们此前在一件靠背椅的板面花纹里也发现过,里面也填充了由数种药材混配而成的中药,应该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这件屏风刻线里的药材我们已送检化验成分,目前结果还没出来。”
与这件表现北方过年主题的屏风相对应的,是另一件修复中的“紫檀木边玻璃年景婴戏图挂屏”,它表现的则是南方过年时的景象。“从画面中建筑的形制和人物的衣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江浙地带过年时的场景。画面中的小孩子手持形状各异的玩具,离远看,它们能凑成一个‘天下太平’的字样,十分吉祥、应景。”李敬源介绍,这件文物由于下半截儿长期受到阳光照射,因此褪色明显。“我们正在对它进行补色和保养。”
“故宫藏有1400多盏宫灯,经过精选、修复,它们也将在‘过大年’时亮相。”木器修护室专家屈峰说,有些曾点亮在帝王大殿前的宫灯将给大家带来震撼,“在高度上,它要高出大殿前檐,在灯罩上还站着‘八仙’。”不过,修复这些“大块头”的宫灯也存在难点,“灯上有幡,而且太高稳定性较差,如果风大,容易被吹倒。因此,我们在修复过程中,需要从安全角度出发,对结构进行调整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