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廷
近日有记者在网上进行2048/">问卷调查,71名大学生中,有66人表示自己曾逃过课——逃课比例将近93%。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也成为大学生心照不宣的逃课法则。
大学生逃课都去哪?上网浏览一下,原因五花八门——购物剁手需要回血的逃课去兼职;觉得课程无聊的宁愿在宿舍睡觉打游戏;佛系养生的逃课去买菜买饭;还有学生逃课缝被子、逃课拿快递……堪称一本“年轻人迷惑行为大赏”。
尽管前段时间有“40名大学生旷课太多被退学”的案例,不少学校也引进“人脸识别”的科技辅助手段,对课程考核或毕业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发毕业证——教学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学生逃课之风依然普遍。
的确,在经历了高中的高压之后,进入大学意味着独立和自主选择,在看似枯燥的课堂和暂时有趣的事物之间,缺乏定力和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滑向轻松、舒适、惰性。
对于这些持“大学可以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混日子想法的学生,学校的严格管理可谓是给大学生纠偏的一根弦、一道屏障,对旷课累积到达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处理也是释放“大学不能严进宽出”的信号。
但也有一些学生谈到逃课的理由,是去图书馆恶补知识,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类资格证书。说明这些同学并没有放弃对自我提升的需求,相反具有对实现时间效率最大化的自我判断,只不过他们将“课堂外”看做是比“课堂上”更有性价比的地方。
比如有同学反映,大四了,有些课对即将考研的学生其实无暇兼顾,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也缺乏实践意义,这其实反映了部分课堂设置与学生需求及自我规划之间的偏差。
的确,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今天,高校课堂教育受到的挑战已经不是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或者严格的课堂管理就能应对的。
网络上一键就能获取国际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资源,拥有校友的社交账号就能跟“大神”“学霸”直接取经。这种情况下,课堂内容如果没有十足的“干货”、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很难将学生拴在课堂上。
如何提升课堂的含金量,增加知识的密度和实用性,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职场准备等多方面需求与课堂接轨,是高校在严格考勤之外提升课堂“上座率”的关键。
但对大学生自身来讲,逃课是否真的是权衡利弊、计算价值之后的最优选项?或许还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来判断。
逃课去图书馆看似学习效率高,但把一学期的学习任务集中在临时抱佛脚上,恐怕并不能真正消化吸收知识。一份看似简单的课程大纲,实则包含了长期印证的教学规律。
大学,是学生提升技能、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也是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汲取知识的纯粹时光。离开大学,人们或许很难再找到这样充足完整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成长。
大学之大,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奇事物和人生选择,却也有让人沉心静气安心读书的大楼,和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大师。
对那些“逃课去图书馆”的大学生来说,拥有这份进取与聪明,不妨也重新审视下大学课堂的价值。
文字:萧廷
图片:网络 视觉中国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张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