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林俊德院士逝世9周年 林俊德院士人物事迹汇总

2021-05-31 13:27
来源:网络

他叫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的重要开拓者。这是他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画面,2012年5月31日,他生命的最后一天,9次要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林俊德,入伍52年,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当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他问医生:“如果做手术,有没有可能醒不过来,我可就没法工作了...…”当得知有可能性,他拒绝手术,坚持工作。

林俊德院士逝世9周年 林俊德院士人物事迹汇总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没想到,个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将军向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 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正好,程开甲带着26岁的他匆匆赶到,说: 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他当时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那时候,他从浙江大学毕业也才4年。

他的家乡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曾经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了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曾打着赤脚上课。从浙大机械系毕业,他分配到单位,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到了单位给他交底, 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虽然对核试验知道不多,但他一听能跟国家命运靠得这么紧,就非常激动了。他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 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并且, 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往身体里扎,又在每个人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上一层白霜。手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 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20多摄氏度。

他们还抱怨, 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后来,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赶在试验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开始带着人解决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这个世界性难题。艰苦攻关20多年,先后建立10余种测量系统,为国家的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23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