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市场存在歧视新冠阳性康复者 上海方舱志愿者阳性康复后求职遭拒,“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曾感染过新冠的陈峰和他的同伴在求职时遇到的问题。今年春天,陈峰从外地赶赴上海,在方舱医院工作时期被确诊为阳性,但他如今早已治愈出院。本该迎接新生活的他却发现,无论在微信兼职群里,还是去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时不少企业都会要求查验近两个月的核酸检测记录,并拒绝招录。近日,新闻晨报记者随机走访了浦东和松江两区的一些劳务中介,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上海用工单位在招工时,列明对方舱志愿者和曾经阳性人员的歧视,这当然是不对的。新冠是一种疾病,招工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对新冠的恐慌。新冠病人先是成为疾病的受害者,痊愈后又成为社会认知和招工政策的“受害者”,这样的双重伤害本不应该出现,更何况是对防疫有贡献的志愿者。
用工单位明确拒绝有新冠病史的工友,让这些本来可以凭勤劳吃饭的特殊群体陷入赤贫状态,让周冬这样的人被迫在上海流浪,仅仅谴责招工单位是容易的,却没抓住要害。用工单位之所以出台歧视性招工政策,认知问题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原因是这些厂家商家也要保护自己,干脆就不要新冠病史的人。
对厂家商家来说,如果招聘了阳过的人员,万一复阳的话,那他们的生产线、车间乃至工厂都得停产防疫。这是复工复产的前提条件与前置政策,厂家商家没有可能拒不执行。如此一来,像周冬这样的新冠病人——哪怕在医学上已经痊愈的人——就成为复工复产的“隐患”,厂家商家不得不防患于未然。
对于上海这么大的城市,不是所有新冠病史的人都被拒绝复工,但相较于那些事业单位,企业工厂对复工复产的政策敏感更高,迫使它们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员工筛查手段。与其在招工后出现可能的“复阳”案例拖累复工复产,不如从招工一开始就拒绝这些人进厂,这样的算计确实是歧视,却也相当理性。
所以说,当周冬遇到招工歧视时,只去谴责企业厂家的“无良”,并没有击中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复工复产的政策为什么那么苛刻?为什么这么多的政策压力要由厂家商家自行承担?为了复工复产,厂家商家不得不执行歧视性招工,这不是厂家商家的本意,而是对政策后果及风险的规避。
要想让周冬这样的人享有非歧视性招聘环境,最好的办法不是向企业、厂家、商家这些用工单位施压,而是调整相关的政策,替企业分担一下用工风险。这中间的利害关系,是用不着太多思考就能看清的。企业实际上被政策驱赶到歧视的第一线,要想解决歧视问题只找企业算账是不够的。
从公卫常识来说,周冬这些人复阳的概率是极低的,复阳的传染性也极低。企业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科学道理,问题是一旦有复阳员工,复工复产大概率就“泡汤”了,企业还要面临“主体责任”的问责压力。两害相权取其轻,企业情愿接受招工歧视的谴责,因为他们深知由“复阳”传导而来的压力更是吃不消。
在这样的情势下,周冬们、用工企业、决策者的强弱是一清二楚的,而要重估复工复产政策,消除对新冠工友的招工歧视,主动权掌握在政策制订者手里,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企业拒收周冬他们,是理性算计政策得失的结果,企业是不敢而不是不想录用周冬。到头来,这份歧视,真不能全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