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文报告
远离观众心目中司空见惯的悬疑剧,迷你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中篇小说,由此展开了全新的创作。 (均资料图)制图)冯晓瑜
由双雪涛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改编的同名迷你剧首次在雾剧场播出时,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成功入驻电视剧单元。 这个放映单元的设立和选择原则,是为了表达多样化放映平台上的现代电影如何展开“长故事”。 在这一点上,《平原上的摩西》更适合被当作一部7小时长电影来对待,远离观众理所当然看到的悬疑电视剧模式。
双雪涛写了《平原上的摩西》,以福克纳明显致敬,借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手法,以多视角多渠道的独白回响,贴上了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头十年的东北往事。 张大磊在原著和拍摄中,将故事背景搬到了同一时期的呼和浩特,剥掉了原著《铁西区》《艳粉街》等具有强烈识别性的地域和时代符号。 这不损害小说文本所提供的阐释空间,导演以小说为特殊出发点,开展了属于他的新创作。
生活场景中的阴郁抒情
小说以多个角色的回忆展开,时间轴滑动,不断从“现在”追溯到过去的某一瞬间。 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庄德增的父亲,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前夕的“下海”决定开始,与勾沈和庄树的母亲傅东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相亲、合家。 电视剧避开了宣传这种叙事技巧的跳跃时间线,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傅东心坐上公交车去公园约好了。 街景退到她身后,不知是哪里的音箱,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主题曲出来了。 即使不知道这首歌的由来,它也以沉稳的节奏流淌在画面的细节中,构成了直观的“沸腾生活”。 听到制造业给人的第一印象,我想起本雅明的一句话:历史是建构的,建构的重心不是空虚的时光,而是具体的时代、具体的工作、具体的生活。
带着对《悬疑》的期待打开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很有可能很失望。 除了第二集和第六集的结尾,剧中没有正面爆发明确的事件,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登场人物很难找到明确的意志,也没有剧情片通常的“行动”。 十多年的时光流逝,国营工厂的重组、工人新村的拆迁、连环杀手事件的爆发、平安夜便衣警察肆虐贫民窟……倾斜的生活剧变和惊人的事件,笼罩在生活的无数微尘之中。 导演将更多的耐心交付给家庭和附近生活场景的实录。 女婿和丈母娘喝酒,女儿和爹商量买什么样的年糕,老师带着孩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此外,事件发生后,警员们熬夜查卷子、穿便服暗访,但并未被浓墨重彩。 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束缚,观众更多地看到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和常人一样喝酒、洗澡、吃夜宵。 照相机变成了显微镜,镜头前展开了微观而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在该环境中活动的人们。
剧中多次引用《卡拉马佐夫兄弟》,整体剧作气质与契诃夫的境界多少有些接近。 年复一年,世代复一年,发生了许多欺骗、背叛、暴力,这是看不见的“黑暗场所”。 创作者把事件和行为搁置起来,超越社会语境,进入日常生活,把重心放在对人的生活形态的刻画上,再进入他们难以捉摸的精神世界,去寻找他们内心深处的波动。
在小说中,傅东心像是一个承载着一些现象的容器,起初是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后来得到了“先富起来”的红利,是一个自我放逐的文艺广太。 电视剧最大胆的改编是从一开始就以亮点照亮了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海清的演技有争议,但剧作呈现出的傅东心在当今影视剧中却是稀缺形象。 她不是错在特殊年代出生的林黛玉,也不是被粗汉丈夫包庇的女版堂吉诃德。 她更集中了契诃夫笔下角色的一些特质。 没有扣动扳机的三列夫(《海鸥》 )和下沉得更彻底的柳苞芙(《樱桃园》 ),她因为在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抱有理想而特别痛苦。 傅东心“熬”了她半辈子,自己徘徊在“正常生活”的边缘。 她的大半辈子都集中在阴郁的抒情中,也塑造了整个电视剧的精神本色。
湖水、平原、枪声
从《傅东心》的描写到整部作品的气质,与小说的凉气相比,电视剧增添了怀疑和哀怨。 这注定了女主角李斐的结局是两条不同的“路”。
小说结束时,对李斐悲惨经历一无所知的庄树抱有幻想,认为童年的回忆能让湖水变原。 最后一句话突然开辟现实,展开青春尽头的冷酷仙境。 “北方下午的微风吹过她,向岸边走去。 ”这一结局与《刺杀小说家》的宗旨相通,“信念”介入,暂时战胜了现实。
在剧中,李斐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虽然这个影像没有出现在正面,但她的死亡已经确定,她的悲剧也已经确定。 这种改写并不是影像以形而下的结论与文本对峙的形而上的向往。 沉闷的枪声,像一个沉重的沉重打击观众大脑和心灵的砝码,提醒人们,以往看到的“万家灯火”潜藏着可怕的危机,甚至可以毁人。
整个电视剧都洋溢着彻底的悲剧精神。 蒋非是个正直的警察,但在“按时破案”的压力下出现严重误判,最终赔上自己的性命。 庄树想解开陈年血案,真相却把遭遇多灾多难的李斐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李斐性是最无辜的,12岁的她为了在平安夜见到庄树对父亲撒了谎。 这个谎言让他们坐上伪装成出租车司机的蒋非凡的车,造成了类似蝴蝶效应的惨剧。 他们的生活支离破碎,连偷窃都没有了。 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悲剧的一部分责任,但谁都不应该负全部责任。 ——他们面对命运随心所欲地恶作剧和开玩笑,无可奈何。
当导演用坚忍不拔的视听节奏刻画出具体的人的悲喜交加,真诚地面对人性与人的存在,创作者抒情地讲述了具体的人的谦虚与局限,以及因此不可避免的道德困境时,真正的悲剧就诞生了。 这里没有“我命听天由命”的豪情,摩西从未在平原上分开湖水,李斐和庄树的命运离开了他们的意志。
躺在船上的甲斐像一只死天鹅,庄树想起了在染血的湖面上与李斐度过的童年。 相比于小说轻松浪漫的余韵,以惋惜告终的电视剧凝视,也是“怨而不赞”的悲情,达到了影像表现中不多见的美学调性。 (记者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