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弥留摄影作品,傅文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弥留—有关《余音缭绕》观念摄影创作的构思

2023-03-01 12:32
来源:网络

《余音缭绕》 No.01观念摄影80cmX100cm/60cmX75cm

《余音缭绕》 No.23观念摄影80cmX100cm/60cmX75cm

无形文化遗产这一范畴一直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我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工艺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正在被遗忘、消失。 我常常在想,在这种文化遗产的临终之际,怎样才能度过这种临终? 在《余音缭绕》的创作中,我把正在消失、正在消失或可能消失的“文艺样式”,作为非物质遗迹存在的“化石”,和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夏布”三者连接在我的画面上。 首先,用摄像机记录包括西方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在内的连环画,如傩戏、昆曲、苏州评弹、皮影戏等,并将其形象呈现在化石照片上。 并列实物的——平面记录3354多层平面记录的过程。 其中我将化石照片进行阴文效果处理,也可以看作传统的剪影和皮影戏。 因为这些艺术门类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对画面进行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想以更特殊的方式表现文化遗存状态的记录,另一方面是探索照片表现方法的可能性,产生综合材质的效果。 最后,把这个看起来像综合材质的主题喷在夏布机制的背景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我们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消失的文明中,玛雅文化、亚特兰蒂斯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为后人所知,大多来源于文字的记载和记载。 大多数公共宣传依赖书面文字、广播和电视。 我想用视觉语言来形象化这些可能成为未来历史长河的玛雅文化,记住——也就是戏剧性的瞬间。 所以我把画面渗透到历史的变迁中,处理成充满沧桑遗迹的混合材料的投影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大繁荣,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越来越走向大众化,一直以来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特别是对商业文化的入侵,使文化本身成为商品,成为被消费和玩耍的对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民间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的方式生活的艺术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正走向日益边缘化的弱者。 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其审美意图在于修身养性、充实心灵,与现代社会享受的快节奏、多媒体、刺激性相去甚远。 出于人文主义的关怀,我必须投身其中; 面对传统文化的遗存时,我必须发声;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能找到“雕像”。

当然关于文化遗产的流失,不仅是当前消费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也脱不开关系。 这些传统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本身都蕴含着历史沿袭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行为方式,当然也包含着审美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只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钢筋混凝土、高楼等给我带来快节奏和消费性的艺术外,传统的、平静的、模糊的、纯粹的艺术种类似乎已经失去了独立的存在意义。 不仅是流行音乐,就像古典音乐、各少数民族的诗一样,治愈现代人的心灵似乎失去了药效。 然而,人类似乎没有想到,这种审美专横促使了小共同体价值观的消失。 久而久之,文化就会变得贫乏、单调。 换言之,消费文化的生产将传统文化的深度模式、历史载体置于危险之中。 长期忽视文化的培育,将会湮没越来越多的传统文艺形式。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经历,一些小时候熟悉的有趣的游戏秀似乎只是经过了几代人就消失了。 他们对我来说还留有余音,但对下一代来说似乎并不存在。 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对更具视听冲击的电影和动画片耳濡目染。 其原因是传统艺术需要审美个体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这会增加审美难度。 从现代商业化的需要出发,平易坦率的商演取代了传统的深层意义和冥想,扫除了观众与艺术客体之间的障碍。 这样观众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消费更多的文化。 但不知道原有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已经完全丧失。 同时,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也造成了民族传统艺术存在的困境。 例如,意大利歌剧用英语唱也有意义吗? 用中文唱《樱花》也能叫《樱花》吗?

当然,我并不反对创新或商业演出。 只是拿出了作为艺术家的文化态度。 给那些传统艺术门类留点空间。 有很多时间重新认识传统的文艺形式。 当今艺术纷繁杂乱,艺术理想主义的缺失,强大浮躁的利益运行体系成为传统艺术门类保留的难题。 作为艺术家个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传承和传播它。 当然传承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但是,传播可以停留在现在。 我的这些冷静认真的图像是记录和传播。 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观众充分体验到这些戏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艺术中的文化精神、信仰和情感。 虽然不能马上看到,但至少还留有余音……。

弥留摄影作品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