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的客流曲线,复活的风向标。 该系列探索各线路城市购物中心客运图谱,揭示“客数王”之“旺场”秘密,为行业决策提供参考。 这篇文章是2022年度全国购物中心客流回顾展望
丨熊舒苗主编丨付庆荣
古话说,大流行不过三次。 “春节假期期间,疫情没有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疫情过程中,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毒株,我国本轮疫情已经接近尾声。 ”
病毒后退,人潮汹涌。 热闹的返乡/旅游热潮、热气腾腾的商场/商圈销售成绩单都表明消费者迫不及待地要回归正常生活。 想玩就玩,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过去的2022年,是三年瘟疫试验的结束。 全国购物中心几经停运重启,客流以“过山车式”微涨陡降,终于熬过了最冷的冬天,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了。
看了这张皱纹的年度客流成绩单,你会发现,在振动曲线上,坚实的城市和商场,现在才是真正被期待和需要的。
这些存在提示着2023这一“消费振兴年”,商业有这些新的方向和新的机会。
数据说明
【客流数据】
统计时间: 2020年1月-2022年12月;
统计范围:全国5194家商业建筑面积在3万以上的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数据。
由于疫情,2022年3-5月客流数据不包括上海
注:本文涉及的客流数据为客流指数,并不表示绝对值
【城市商业线级】
商业大数据综合城市发展基础水平、商业发展规模、商业等级、商业人气以及商业未来潜力等因素,将评价城市商业发展程度的等级划分共分为6个等级。
另外,本文中提到的城市线级,都是指商业线级
2022客流成绩单:场日均1.5万,同比下跌2%
2022年,抽样监测的5194家3万以上购物中心日客流量1.5万人次,同比下跌2%,比2020年、2021年略有下降。
具体来看,2022年全国商场客流经历了“过山车”式波动——、8月客流高峰,日均超过1.9万人次。 3月、12月经济低迷,平均每天只有约1.2万人客流。
与去年同期相比,2022年下半年大幅回暖——场比赛日均1.6万人,涨幅达8.1%。 具体来看,202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客流量环比上涨14%以上,截至第四季度,受防疫政策调整影响,环比下跌17.9%,从第三季度的1.8万人减少到1.5万人。
对比工作日/假日客流变化,近两年假日客流高于工作日客流,但波动明显,2022年同比下跌4.3%。 相比之下,工作日客流更加稳定,下跌了1.5%。
随机抽取北上广深100个样品购物中心,从近两年的6个法定假期来看,2022年国庆节、2023年元旦,场馆日均入场人数同比呈下降趋势。 春节同比上升,出现了回暖趋势。
综合近三年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2022年全国商场客流“震荡修复期”——波动中复苏、回升中的波动较为明显。
渡过2022年底开放后的第一波大面积感染,进入2023年的中国商务,有望借助元旦、春节的力量,月亮成为破局的转折点。
分城市看,广州、深圳春节客流明显好于2022年同期,北京、上海与2022年基本持平。 作为政策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节,2023年春节期间,京沪探亲客流较多,当地人旅游热情高涨,气候温暖的广深是很多北方人民“南下”兔年春节的热门选择,因此后者客流更好。
最新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春节假日期间,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回升至去年同期(农历日,下同)的98%,比2019年增长13.2%。 北京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2531.1万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8.7%。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抽样调查,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200家公司的数据显示,节日7天(1月21日至27日)销售额为54.3亿元,14天累计销售额为109.1亿元,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1月21日至27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春节期间,预计累计人流343万人,比上年春节(248.7万人)增长38%,总销售额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正佳广场春节期间,商场客流同比呈两位数增长,年初客流同比增长25%。
春节期间,深圳全市重点监测商圈客流量、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21%。
1、城市客流图谱:华南一枝独秀,商业二线赶超准一线,下沉市场活力显现
不同地区的表现差异很大。
2022年,仅华南区商场客流保持正增长,同比增长1.3%; 西南区、华东区相对稳定,比去年同期减少1%左右。 华南、西南、华东购物中心数量较多,防疫政策相对灵活,关停时间相对较短,且区内疫情消费信心下降不明显,客流承受力强。
西北、华北降幅最大,均超过6%。 西北区客流较为疲软,即便是全年客流最高峰,排名排在全国后面的华北区客流下滑最为明显,受北京严格防控政策影响较大。
按月看,各地区客流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消费者淡季明显,主要集中在6-8月,客流超过全国其他地区。
分城市看,城市商业线级越高,客流规模越大,忽略同比增速,商业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负增长。
可见,全国商场客流基本盘并未发生根本逆转。 商业一线城市(3-5月除上海外)客流规模占绝对优势,但受上半年疫情反复影响降幅最大,商业4/5线城市客流规模虽小,但相对稳定,抗疫冲击最小,略有上升。
具体来说,从各月来看,各线级城市客流差别不大。 高峰时期,商业二线城市优于商业一线城市,而高峰时期,相反,结合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TOP20城市方面:
在六大商业一线城市中,重庆未能进入前20名。 在本应单手的暑假期间,重庆按下了暂停按钮。 正如网友所说,2022年8月重庆疫高温山火断电抗旱。
商业一线城市存在感较弱,只有郑州进入前20名。 哈尔滨、青岛、太原等商业二线城市,洛阳、海口、珠海等三线城市,五线城市娄底、湘潭等备受关注。 许多滞销市场消费活力强劲,不输高线城市。
优质项目大力带动城市客流排名,典型如哈尔滨哈沙曼达广场,2022年6-8月日平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项目临近车站,以丰富多样的业态品牌,叠加具有较强客流量的夜间活动海口的日月广场,每年每月1日客流量超过5万人,是海南省唯一集两家大型离岛免税店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免税经营面积超过6万。
2、商圈客流图谱:市级商圈优势明显,区域商圈“尖子生”多
2022年,样品采集的市级、区域性商圈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与2021年相比有所减少,但商圈外项目则相反。 受疫情对策的影响,消费者希望在离家近的地方消费,非商圈的社区型mall很少受到影响。
但从规模来看,市级商圈市场仍是赢家,日均入场2.1万人次,是商圈外项目入场人数的2.14倍。 特别是商业一线城市,市级商圈和区域商圈项目客流量差距明显,同比下降15.7%,但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核心地区的商业价值仍然最高。
但是,在TOP20商圈中,地区商圈的表现更为明朗,占80%。 为单个大致量的综合型购物中心形成商圈,辐射人口数量庞大。 如典型的青岛台东商圈,商圈内只有青岛台东万达广场,客流持续优良,位于台东三路步行街,二三楼的利群超市达1.87万。
综上所述,市级商圈优势明显,具有更大的客流规模,但区域商圈内项目间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低,容易出现“精英”。
3、各类项目客流:同比都跌了,但高档mall、综合型mall在规模上领跑
2022年,各类购物中心入场人数同比下降,但中高端、高端购物中心入场人数规模继续领先,同时波动明显。 相比之下,大众化购物中心客流规模最小,客流降幅小于中档以上的mall,大部分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客流量下降并不意味着高级mall的赚钱能力下降。 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为购买部分奢侈品而翘首以盼的中产阶层,但金字塔尖上的高净值客户群体拥有很高的忠诚度,奢侈品消费力不会下降。
根据进口博发布的《中国高质量消费报告》,中国国内市场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消费规模在2022年比2021年增长了18%,总消费额达到1465亿美元,占世界的46%。
2023年开局,奢侈品消费市场更是炙手可热。 春节假期,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呈现出广州太古汇、北京SKP、成都IFS等项目奢侈品店的排队盛况。
除了等级,购物中心的客流表现也与业态总合度等密切相关。 年,综合型购物中心客流量相对较好。 业态的综合度高,本身就是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兔年开始,各地客流火热,中国消费市场复苏势头正旺。
虽然有人表示警惕,但认为春节后仍需继续观望,看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疫情是否反弹等。
但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消费市场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停止。
2022年度客运报告中体现出的区域、城市、项目之间的分化,——经济发达板块、高线级城市、优质商业越来越明显,价值依然存在,难以被取代。 同时,下沉市场,做大做强商业,服务广大民众,发展空间大而广。 面临最大挑战的是“高还是低”的中间地带。
吴晓波也表示,在年末的秀场上,“m型社会悄然袭来”——中开始崩塌,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位于两端。 白领们追求极致的性价比,而高端消费却聚集在更小更高的塔尖。
静静地变化,不断创新,提前规划布局,始终是商务人士笑到最后的关键。 经过2022年的“幸存者”,期待2023年的万象更新。
end
商云智库的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