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2022年总结及2023年展望,未名宏观|2022年中国货币金融回顾与2023年展望

2023-03-06 18:06
来源:网络

2022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总体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突、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但央行始终保持稳健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追求“稳大头、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总量降准、降息的结构性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

展望2023年,疫情扰动逐步减弱,宏观经济处于快速复苏阶段,总量政策仍值得期待。 此外,对过去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的支持政策有望延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将继续配合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趋稳回升,扩大精准滴灌范围,达到调结构、降成本的目的。 总的来说,2023年信贷规模将高于2022年,总体融资环境保持稳健宽松,M2同比增速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区间。

一、2022年货币金融回顾

(一)人民币贷款方面

2022年,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13096亿元,同比增长13634亿元。 其中,短期借款41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32亿元。 中长期贷款138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5000亿元票据融资296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600亿元。 分部门看,2022年,居民家庭增加人民币贷款38300亿元,同比减少409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0800亿元,中长期贷款27500亿元,分别同比减少7600亿元和33300亿元。 事业单位新增人民币贷款170900亿元,同比多增507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0300亿元,中长期贷款110600亿元,分别同比多增20832亿元和18300亿元。

第一,人民币贷款总量增长较多,但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022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一方面通过降准或降准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合理提高流动性,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趋稳回落,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用小型再融资、普惠小型贷款支持工具、减碳支持工具、煤炭库在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四项专项再贷款等的同时,用央行存贷款利润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共同保持全年信贷规模稳步增长。

但2022年信贷规模总量保持正增长,但内部结构没有进一步改善。 从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结构看,2022年短期贷款同比增加13232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15000亿元。 这意味着中长期贷款对全年贷款规模总量形成了拉动,表明经济长期发展预期较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大范围扩散,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升级,相关防控措施导致经济运行放缓,投资需求减弱,同时疫情发生存在较强不确定性,市场对未来预期不稳定,长期信贷需求减少,短期信贷

第二,部门结构差异显著,居民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形成鲜明反差。

2022年,居民家庭增加人民币贷款38300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0900亿元。 企事业单位新增人民币170,900亿元,同比增长50,700亿元。 这表明企事业单位对本年度贷款规模形成支撑,户均为带动,两者形成明显对比。 再从两者的详细情况来看,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中长期贷款都有所减少,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大幅减少33300亿元,超过了去年水平的一半,但企事业单位恰恰相反,居民家庭贷款在2022年全面走弱,企事业单位仍然得到支撑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主要是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扩大,同时疫情引起经济增速波动,人均收入也受到同样不利的冲击,在收入不稳定的前提下,贷款性支出得到相应控制。 此外,今年7月国内住房贷款长期化,住房贷款是住房贷款中长期贷款的主要部分,导致住房贷款中长期贷款大幅减少。 企业贷款能够实现同比增长,主要是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大规模退税、上半年3.45万亿元政府专项债务、6000亿元政策性开放型金融工具、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限额等各项稳增长政策层出不穷,共同支撑企事业单位贷款。

三是人民币贷款季节性波动明显加剧,超过往年同期水平。

2022年以来,由于市场整体预期偏弱,信贷需求普遍低于往年,在各类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季末信贷冲击效应显著,大大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如3月、6月和9月,但季度初由于上月的提振效应,往年出现了信贷冲击计算近五年来新增人民币贷款标准偏差,新增人民币贷款标准偏差呈逐年扩大趋势,2022年超过2018年两倍多,接近2019年的两倍,比2021年大幅扩大49.73%,新增人民币贷款月度波动幅度显著扩大,2022年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印证了中长期贷款需求的持续走弱,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成为支撑整体贷款的主要环节。

(二)M2方面

2022年,广义货币(M2 )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提高2.8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 )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 )余额为1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季度提高7.6个百分点。

第一,M2-M1同比增长率差异显著高于往年,存款激活下降明显。

2022年,M2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之差为8.1%,增速剪刀差比2021年提高2.6个百分点,表明2022年货币存款启用比2021年明显下降。 从2022年整体情况来看,在M2同比涨幅较高的同时,M1同比涨幅并未上升,两者差距基本维持在6%左右,表明今年以来M2的涨幅并未大幅带来存款活期化,需求侧此外,从全年走势来看,2021年增速差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但2022年增速差在基数效应作用下前三季度波动平稳,但四季度明天上升,说明今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但库存启用有限例如,2022年4月2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1月20日、5月20日、8月20日央行分别对1年期LPR和5年期LPR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息,且降息步伐明显加快; 9月30日,央行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共同推动房贷利率下行,推动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社融-M2同比增速差近5年来首次转为负值,流动性持续充裕。

2022年,社融库存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之差为-2.2%,增速剪刀差比2021年下降3.5个百分点,社融扩张速度仍弱于货币扩张速度,资金流动性充裕现象仍在持续,信贷需求与货币宽松的失配现象依然存在从2022年总体情况看,进入二季度以来,M2同比增速超过公司融增速,增速差由正转负,并由此进入负区域,延续至今。 这是两者增速差近5年来首次转为负值的情况。 从增速差转为负的时候来看,正好是今年上海发生大规模疫情的时候。 与2021年相比,2022年疫情影响有所加重,长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预期普遍减弱,市场融资需求如此下降,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增速差呈现负值。

二、2023年货币金融展望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影响因素,预计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宽松的基调,有助于经济基本面企稳回升。

从信贷规模总量看,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一致。 此外,2022年第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指出,2023年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基于以上政策层面的总基调,考虑到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有望逐步回升,特别是受新冠灾祸等因素抑制的信贷需求将有所释放,但同时下行压力仍在,总体融资环境仍将保持稳健宽松。 为经济平稳复苏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预计新的信贷规模将继续平稳增长,帮助宏观经济快速复苏。 总的来说,2023年信贷规模将超过2022年,预计实现22万亿美元左右,尽管M2同比增速比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区间。

从信贷投放看,202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快以实现碳排放、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 2023年1月召开的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向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据此,预计2023年银行信贷投放将向重点领域和薄弱领域倾斜,包括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汽车、绿色家电、住宅等扩大内需领域等。 考虑到2022年下半年提振房地产的金融政策已经出台,2023年银行信贷对房地产的支持也将继续。 如“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专项借款等金融政策。 此外,从时间上看,信贷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复苏初期,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最大限度地提供经济复苏动能。

从信贷结构看,2022年信贷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居民住房贷款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是同比下降,企事业单位同比增长,部门结构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现状。 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变,疫情影响将减弱,过度压抑的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特别是居民需求的同时,在各类扩大消费、稳投资的金融政策支持下,居民信用得到有力支撑,居民贷款结构和整体信用结构也将明显优化。

从贷款利率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央行在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实要求时,提出将持续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趋降。 目前国内贷款利率均降至低点,但外部环境压力随着2023年美联储加息步伐的放缓而有所缓解,国内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为宏观经济复苏增强内生动力。 从时点来看,一季度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一方面是适度向前发力的政策目标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季度疫情的影响依然存在。 要确保2023年“开门红”企稳,就要采取降息政策加大需求侧刺激,抵消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供给侧已经提前发力,之后还要进一步提振需求侧,以促进房地产市场,推动楼市回暖。

综上所述,2023年我国信贷规模继续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滴灌,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同时部门结构在新阶段实现再优化,提高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同时利率环境进一步下降的概率较大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 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表示,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与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育研究等。 同时,本中心将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综合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分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 (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中心主任苏剑教授呼吁中国从2006年开始立即完全放弃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2)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在内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 (3)宏观调控力度研究: 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我国宏观调控应严防用力过猛,该建议经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三个月后的第十九次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是有度的” (四)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成果。 2013年,、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有6.5%的经济增长率就能确保就业。 此后不久,这一增速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 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这一测算结果的正确性。 (5)供给侧研究。 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于2007年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供给管理学术论文。 )6)新常态研究。 与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 2014年第4期)是第一篇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学术论文。 苏剑和林卫斌还对发达国家的新常态进行了研究。 (7)和苏剑主编《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翻译英语韩语、俄语、日语、印地语五种文字出版。 (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 2008年,本项目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补贴机制。 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使用,至今。

中心出版物为(1) 《原富》杂志。 《原富》是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旨在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专业解读重点事件。 (二)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年度报告。 该报告主要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报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报资助计划。 (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 本中心定期发布一系列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和预测报告,特别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免责事项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于学术机构,本报告仅用于学术交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或表达的观点仅供参考,对使用本报告所述内容造成的任何损失不承担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复制、发表或引用。

2022年总结及2023年展望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