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还是叫XX吧
周末接受了女儿的咨询。 我被她的问题迷住了。
请问,加入XX院的SD分公司是事业编制吗? 要被裁员吗?
2023年,本以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应该都知道设计院是市场化运作,有限责任公司制,没想到……
今天我们来普及一下设计院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及其对我们有何影响。
以下内容主要是我个人了解和经历的,很难覆盖整个行业,可能会有点错误。 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第一阶段事业单位时期
各地的地区设计院多成立于50——6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时期,但多多少少都有浓厚的苏联风格,当初的各项规范也多沿用苏联老大哥的。
70——80年代,区域设计院大多由部委直接管辖。 例如,部分电源口的水利设计院由水利电力部XX司管辖。 等级为正处级或副厅级,工程师既是技术人员,又是行政人员。
剧《大江大河》中化工厂建设由部委直接带队组成班子成员,工程师走上面的通道与政府直接相通,设计部门和建设部门也没有太明确的划分。
后水利电力部改革为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地区设计院的所属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但其中的工程师仍然属于事业编制。
第二阶段改制为企业
由后电力工业部改革,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国网南网前身)。
电力设计院相继并入国家电力公司改制为企业,同时成立了中国水电工程顾问组和中国电力工程顾问组。
各大区域设计院并入上述两组,各省电力设计院隶属各地国家电力公司,水口大型水利设计院仍由水利部管辖。
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电力设计院不再是事业单位而是企业,其他行业的设计院不会直接取消类似的直属部委,所以会延迟几年。
改制初期,是电力设计院福利最好的阶段,但名气不大,当时一般企业待遇高于公务员,应届毕业生优先企业拿高薪。
设计院作为国家电力公司(或当地政府)智库的存在,社会地位高、待遇高、晋升渠道多,是大家劈头盖脸想进的宝单位。
其他行业各设计院的情况相似。
第三阶段主辅分离初期
从2002年开始,国家打算拆分国家电力公司,后来陆续拆分为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等。
但在2008年雪灾救援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的设计院和工程单位,大大推迟了设计院和工程公司分设海外网的时间。
2008年,各地仍属于国网的电力设计院,也在这一行业亮点时刻亮相。 此后几年的火灾高压少,许多技术先进的火灾设计院登上了研究生的顶峰。
在此期间,各高校设计院独立性较强,地区院自称正厅级,省院一般为正处级,但也有少数强省院自称副厅级。
虽然工程师是企业编制,但收入是当地体制内人员的数倍,背靠国网,仅靠三产红利收入吊公务员。
此外,由于省院还是国有企业,上升通道和当地政府仍然畅通,政治前景也远优于现在的设计院。
在此期间,设计院清华大学的学生屡见不鲜。 沿海地区的医院里有少量从藤学校回国的优秀学生。
第四阶段市场化运作初期
主辅分离最终轮到了各大电力设计院。 中国能源建设和中国电气建设成立后,电气口的设计院开始与国网切断。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中能建和中电建是正厅级单位,其子公司中电工程和水电顾问集团也自称正厅级,孙公司各地区院也自称正厅级.
最初几年,由于过于稳定,国网每年都会向设计院提交保底项目,所以在15-18年间,设计院虽然地位开始下降,但收入还是有保障的。
18年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头部大院开始混改,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新能源,市政行业大院开始显现优势,拥有固有火灾业务的电力院开始走下坡路。
第五阶段完全市场化
强者强强、市场化更加彻底、业务布局更快的大院已经发展成为坚定不移的巨无霸。
走前期保守路线的医院也以指导交替和碳中和为契机振奋起来。
历经市场化阵痛后,电力设计院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但是,虽然保住了增量,但仍有社会地位早已经不在。
为了总承包,大院越来越臃肿,增长的利润也难以弥补大幅度提高的人工费。
大部分设计院越来越忙,销售额越来越高,但利润率越来越低,工程师收入好几年没涨,甚至还在下降。
表面是市场化的锅,实际上是成熟技术附加价值在下降。
第六阶段未来
近日,在设计院换届的时候,巨无霸设计院的一把手往往升级为集团,继任者多为第一位业务副院长。
原来的体重还可以,但这几年庸碌的设计院一把手大多直接离职,接班人多是群下开发口或工程口的领导接任。
从以上布局来看,未来大院的发展方向是大型而强大的工程公司,设计只是庭院的高增值板块,主要收入还是要靠总承包。
这种发展模式的本质是把工程建设的所有下游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吃到全过程的利润
设计师就像销售,技术含量是藏在院子里几年更新的配套图纸,利润贡献大部分来自项目经理总承包阶段的偷工减料、偷工减料增资和前期主料采购阶段的回扣。
结尾类比
其他各行业的设计院发展到可以与电力行业相媲美。
以建筑设计院为例,改造前,事业单位有铁饭碗;
改革后,遭遇房地产上涨,行业巅峰、名校扎堆,赚得盆满钵满
房地产饱和,半死不活,前辈的成功案例,让师徒和妹妹们在面前去接班。
由于房地产下跌、人才过剩,设计院之间展开价格战,设计师待遇暴跌,业界哀鸿遍野;
开始寻求变革,但没有碳中和这样高的增长点,只能用模式小打小闹,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所以,上面依然风景无限,沉浸在建筑师昔日的荣耀中;
底层工资拖欠,月薪2k,才过着温饱的生活。
对于未来,要么像中建一样依靠强大的施工体系,提高体量做大蛋糕,要么学习海外事务所,把设计从实用转向美学。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优先选择前者这样的设计院,毕竟高附加值的建筑设计不是技术而是才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