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重庆首座长江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正式“退役”。 上世纪50年代末参加大桥建设的87岁的孙贻荪也专程来到现场为大桥送行,并与上游新闻记者分享了当年修桥的故事。
白沙沱长江大桥建设者合影
1958年白沙沱长江大桥建成,当时26岁的孙贻荪是成都铁路局工程处专门派出的工程师。
大桥建设者孙贻荪
“当时,工作不在意工作时间,天亮开始工作,天黑才结束工作。 ”
孙荪回忆说,当时成都铁路局工地专门派技术人员,大桥建设时,工作实行“大礼拜”制,工人半个月才休息一天。
“每天从五点到六点开始工作,工头不用喊,工人们就自己开始工作了。 大家都主动加班,是为了休息一下。 ”孙荪说,当时工人们自力更生,愤怒有坚强的精神,但至今仍感动着他。 工程在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工期一点也没有延误,自愿加班的工人们也没有加班费。 最终,整个工程提前两个月完成了。
“工期紧,工人们有休息时间,但对管理者来说几乎回不了家。 ”孙荪说,他家有江苏祖宗,有爸爸妈妈,修桥的时候爸爸意外摔断了腿,来不及回去照顾,就找老家叔叔照顾。 孙贻荪说:“当时,每天心里只记得修桥。 也有白天没能顺利解决的时候。 晚上开着手电筒也去看。 ”。
所用钢材和武汉长江大桥同款
据了解,从技术上讲,白沙沱长江大桥使用的钢材与武汉长江大桥使用的相同,钢材由武汉钢材厂生产,从武汉经水运运往小南海。 “修理桥的时候,我最害怕洪水。 钢材通过水运运到重庆。 涨水的话容易花时间。 ”孙荪说,受洪水影响,考虑到安全因素,只要把船开到浪小的时候,工期就容易延误。
白沙沱长江大桥
顺便说一下,大桥工程采用铆钉施工方法。 “这个工程不简单! ”孙荪说,专业工人在桥上把铆钉烧红后,用火钳把它甩到工人手上,工人要把铆钉快速安装到界面上,非常准确,动作非常快,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技术非常考究。
另外,枕木弹性更好,水泥枕较硬,车辆行驶旅客体验舒适度不太好,白沙沱长江大桥建设时就铺设了桥上采用的枕木。
安全检查严格桥上还有武警把守
孙李荪说,当时桥梁安全管理非常严格,上桥施工有严格的安全检查,桥上还有武警。 据孙荪说,当时单位里有电报员。 有一天,他去桥对面的桂璜站发了一封电报。 时间晚了,错过了渡轮,没能过桥。 在桥的另一边出示了证明书,武装警察在得到管理者的同意后允许通行。
“白沙沱长江大桥连接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 ”孙荪说,当时,在长江天堑的阻碍下,从川渝运往滇黔桂等地的大批物资,经成渝铁路到达铜罐站后,人工运往冬笋堤长江北岸,装载渡船横渡长江,到达南岸猫沟港务局码头后,用肩膀挑着背上岸沱江大桥的建设让长江天堑变成了前途,北接渝铁路、南通川黔铁路,提高了运输效率。
白沙沱长江大桥
“将近60年过去了,大桥完成了历史使命。 新陈代谢是历史的必然,内心是可惜的。 ”大桥退役前,孙贻荪很坦然。 “今天再次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作为修桥的人,感谢大桥上这些年人们的辛勤努力,把这座桥保护得这么好。 今天像退伍军人一样光荣退伍了。 ”
上游新闻记者李舒王淳摄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