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众多权威的经济数据中,关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数据值得关注。 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变化?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群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呈增长态势
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562万人
公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562万人,比2021年增长1.1%,其中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当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 2022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农民工总量一直在增长。 从近五年来看,除了2020年,农民工和当地农民的总量都在持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增长。 截至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达到41.7岁,比上年上升0.3岁,41岁至50岁农民工群体占比达24.5%。 近五年来,50岁以上农民工占群体的比重从21.3%上升到27.3%。
如何保障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杜绝一刀切的清退做法。 来自甘肃张掖的王玲玲今年52岁,目前在丹阳一家汽车厂工作,主要负责废品的回收和整理。 说起找工作,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过了50岁可以选择的单位明显变少了。
王玲玲:儿子还没结婚。 出去打工加固房子。 关键是老了找不到工作。 没有哪个工厂招聘高龄的工作。
如何能保障这些老年农民工的权益呢? 听听专家的解读吧。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红宇表示,必须承认,对于50岁以上的农民工、建筑工地等需要繁重劳动的工作场景,农民工或多或少会有排斥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级政府,包括劳动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都应对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几年,包括我们的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在内,包括我们灵活就业在内的岗位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让不适合建筑工地和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尽量在第三产业采取灵活的就业方式,给他们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的机会。 这样,在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我们把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特别是我们聚焦发展服务业产业,就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也同样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县域农民工市民化
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务?
在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出现了10次以上。 其中,“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的表述连续三年出现。 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务吗?
数据显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下,到2020年我国已有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目前,我国还有2亿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但没有在城市落户。 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目前农民在县内成为市民,残疾不是县落户政策。
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这几年,我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工资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都有了突破,政策上已经没有了障碍,但具体落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除了职业技能方面的一些差距,目前挡在农民工面前的还有住房、贷款、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难点。
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假设他正好住在县城某小区,这时可能会提出户籍如何,社会保障需要多长时间,让农民工随孩子就学会遇到阻碍。 还有住房问题,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公积金,买房都只能靠他自己的收入解决。
为此,本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放了《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 通知指出,提高县域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能性和便利性,特别是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完成,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县域经济发展下
农民工就近就业如何更有保障?
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希望这些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红宇表示,发展县域经济。 具体来说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是未来的长期选择。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更快更好地巩固全县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等。 特别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良好教育。 比如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包括廉租房,要解决农民能住在县城,这是一个突破口。 其实在这些问题上,江浙一带如浙江、福建等地方都有很好的实践。 如何传播在这些地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大家应该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