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遇糖果刺客块糖卖466元”微博话题冲上热搜。事件中,游客蒋女士在重庆磁器口一家糖果店购买了6块手工牛轧糖,店员说要切后才能称重。最后结算时,店员说现切牛轧糖售价为12.8元/50克,6块糖的总价为466元。与店员争论未果后,为了不影响旅游的心情,蒋女士最终还是掏钱买下了糖果。蒋女士将这段经历发到网上后,引发了大量关注,不少网友对糖果店按克标价的做法提出疑问,更多网友惊呼:“价格刺客”开始明着来了。
“价格刺客”仍然屡见不鲜
据相关店铺负责人介绍,该店自2022年开始营业,一直使用“12.8元/50克”的标价方式。 对于网友关注的牛轧糖售价过高,这位负责人表示,店内糖果均采用进口质量材料制作,需要一定成本。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本身有异议或不满,在随时可以协商或退款的价格标签问题上给顾客带来了不愉快的购物体验,我们深表歉意。
磁器口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管委会日前要求该糖果店重新评估价格方式。 现将价格改为消费者熟悉的计价方式“128元一斤”,同时要求商家调整价目表大小。 经过调解,相关店方全额退还蒋先生,双方和解。 这家糖果店停业整顿三天。
“糖果刺客”这件事还在发酵,“水果刺客”最近也很热门。 据了解,黄先生近日来到江苏南京德基广场下的超市,选购水果时,发现橙子128元一个,菠萝980元一个,价格之高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惊讶。
“明码标价”不是免责护身符
虽然“刺客”一方各有各的说法,为自己叫冤,但依然难以安抚社会的质疑。 有分析认为,按照店家的逻辑,明码标价是自己的“护身符”,只要明码标价,只要消费者愿意购买,就会“上钩”,每个愿望都能实现,无可非议。 如果消费者觉得价格太高,就不买,是的。 的确,对于一般商品,经营者可以自主定价。 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经营者明码标价,不得以定价以外的价格销售商品。 与此相反,店方似乎也没有违法嫌疑。 即使明码标价,似乎也无济于事。
字面上的正牌当然很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重要信息之一。 每件商品都有公开标明的价格,才能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优劣比较也有操作的基础,才能公平、诚实地进行交易。 当然,这也是减少价格欺诈的重要手段。
但这里默认的前提是公开表示的商品价格合理,可以作为价值比较的标准。 如果商品或服务上显示的价格是天价,或者性价比明显不合理,最后成交价格需要个人重新博弈,那么有标价几乎等于没有标价。
奇怪的是,这样的“明码标价”给了经营者“守法经营”的潜力和免责的信心。 由此,制度意义上的“定价”得到了利用。 原本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明码标价,但在现实中却常常成为店家诈骗的借口,这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强烈的不快。
由此可见,比定价更重要的是定价。 但是,至于实际价格应该是多少,价格几何学与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相称的,也很难确定。 同样一块糖,从普通的街边小店漂流到热门景区店,溢价多少才合理,还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只要“指导”具体价格,也难免陷入紧张、紧张的困境。 有些地方对个案的“以儆效尤”也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那么,如何让消费者清晰地消费,廉价地花钱呢?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等措施,引导商家坚守道德底线,坚持诚信经营,高价、价格欺诈。 一方面要完善商品信息价格披露和发布制度,畅通消费者投诉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在与经营者讨价还价中的维权成本。
严厉打击各类变相价格欺诈
中消协近日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者舆论中,“‘价格刺客’违背明码标价诚信原则”这一话题的社会影响力排名第一。
中消协认为,这反映了消费者对价格稍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对现实生活中价格不清晰、计量单位不统一、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表示不满。
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实施。 这个被称为“价格卫士”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应当用明确的方法标明价格,明确表示价格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
中消协认为,各地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把这一规定真正落到实处,杜绝各种形式的价格欺诈“套路”,让消费者有针对性地消费。 商家要遵守道德底线,遵守价格法规,严格规范定价行为,避免消费者乱花钱。
“‘价格刺客’的管理既要依靠道德自觉,也要依靠法治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首先企业要保持自律,对法律有信心,对风险有恐惧,消费者要“睁大眼睛看钱袋”,监管部门也要做好监管,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监管权限,制裁商家非法定价行为
业界观点认为,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平台化”成为更多店家的生存方式之一,消费者评价的力度也越来越凸显。 相信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压力能迅速传导给商家,让商家重新思考定价“策略”,监管也不妨多加放松,共同推动形成市场“明码标价”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