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小学生沉迷奥特曼卡片,一些孩子沉迷卡片消费无度

2023-03-15 20:46
来源:网络

本报记者王春

本报通讯员吴攸

“我儿子的零花钱把这张奥特曼卡拿去囤积,贵的不贵。 一袋两块钱,隔三个买了,加起来也花了很多钱。 我问了一下把这些收集起来有什么用,看到班上的大家都在玩,就说想买。 ”一位家长向《法治日报》记者抱怨。

我知道,“光之英雄”奥特曼几代人传承下来,是很多人小时候闪耀的回忆。 如今,奥特曼用纸牌在青少年中再次掀起热潮,纷争也随之产生。

近日,浙江省永嘉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小学生花几千元购买奥特曼卡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案。 当事人小汤今年11岁,在永嘉县某小学上学。 从2021年4月开始,小汤看到学校附近的店铺卖奥特曼卡,之后多次使用自己保管的压岁钱购买,家长发现后累计消费7428元。

汤某的父母认为汤某还年轻,没有能力独自处理大额款项,要求店主金某退还在店里消费的钱,遭到金某的拒绝。 随后,小汤的家长以店铺违法经营,多次欺骗小学生购买高价玩具为由,将店铺和经营者金某告上永嘉法院桥头法庭,要求退还费用。

金先生对此抱有不满。 据说并不是为了购买奥特曼卡而欺骗小汤,小汤第一次购买,用很大的金额购买卡时询问了钱的出处。 此外,金某认为,购买奥特曼卡属于正常消费,该卡售价参差不齐,汤店内消费总额仅为1000多元,与家人诉求的7000多元相差甚远。

无独有偶,奥特曼卡片的风也在杭城吹。 杭州樊女士10岁的侄子趁父母不在家,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去买卡,不到一个月就花了上千元。 樊女士拿着这些卡去店里要求退货时,被店主赵某拒绝了。 赵先生表示,这些卡数量太多,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店里购买的,并否认存在诱导销售行为。 他还认为,孩子买了这么多卡回家,父母没有意识到马上阻止,是父母的问题,不能怪商家。

这种双方僵持的现象在一些游戏充值纠纷中也存在。

最近,台州市路桥区的刘先生遇到一件很生气的事,——账户里的钱无故少了上千元。 一调查,竟然是自己的“熊孩子”惹的祸。 小颖今年刚满10岁,是小学生。 在新冠灾祸过程中,女儿上网络课时需要使用电子设备,于是刘先生把手机留在家里,方便了女儿的学习。 但是,颍女士在学习之余开始玩手机网络游戏,偷偷记住了妈妈的支付密码,并背上给游戏充值。 短短5天内,小颖陆续充值十几次,累计金额达3500多元。

嘉兴市嘉善县13岁的浩浩被网上某部落游戏吸引,偷偷用母亲的手机为该游戏充值虚拟奖牌“宝石”。 金额达四万多元。 浩的母亲发现这一行为后,作为浩的法定代理人,将经营该游戏的某科技公司告上嘉善县人民法院,要求返还充值的钱。

由于警方、法院的介入,这些案件最终以调解形式了结,卖方还钱,买方家长批评其教育自己的孩子。

沉迷于纸牌和充值游戏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到底在法律上是如何认定的呢? 浙江法院法官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的规定,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予以追认。 但可以独立实施纯粹受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人民法院规定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程度、本人智力、精神健康状况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结果,以及标的、数量、价款

在认定未成年人购买行为是否有效时,法院一般会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全体居民生活、购买行为与购买者生活的关联度、购买者能否理解购买行为、预见购买结果等情况,并结合购买实际费用额、时间跨度等因素综合判定

法官提醒,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关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处置压岁钱等,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理财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对其实施的民事行为,法定代理人在合理范围内追认,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同时,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

小学生沉迷奥特曼卡片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