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主要负责为大脑输送血液和营养,更是监测全身血管的“窗口”,一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说明全身血管都在逐渐变硬了,心梗、脑梗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超声检查,而这一检查查出了颈动脉斑块。一想到可能导致中风,难免有点不安。
那么,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要不要紧?该如何判断斑块的风险性呢?
01
查出颈动脉斑块
就要治疗吗?
其实,长斑块是人体老化正常的生理过程,据统计,40 岁以上人群,约40%的人都有斑块;70 岁以上的人,80%以上有斑块!
因此,不是说所有的颈动脉斑块都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一些风险较低的,甚至完全可以先不吃药治疗。是否要治疗,具体要看斑块以及自身情况来定。
02
从超声报告
看动脉斑块的危险性
一、斑块的稳定性
斑块的稳定性主要是看超声结果的回声。
1. 强回声是稳定斑块(硬斑块),这种斑块一般通过不断长大的方式造成血管狭窄、堵塞,影响大脑供血。所以若检查出还小,只要定期观察并控制其它基础病就可以了。
2. 中等(混合)回声是混合性斑块,处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不大的情况下,只要用药物控制,若偏大则需手术治疗。
3. 低回声是不稳定斑块(软斑块),它很容易破裂继发血栓,一旦血栓堵塞颈动脉,或脱落后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就会影响大脑供血,诱发脑卒中,所以查出后需遵医嘱治疗。
二、血液流速
根据血流速度将颈动脉狭窄分为四级。
1. 一级是小于50%,收缩期血流速度大于 125cm/s。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用担心。可根据个人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治疗,具体请遵医嘱。
2. 二级是狭窄大于50%、小于70%,收缩期血流速度大于 125cm/s,小于 230cm/s。可能出现斑块破裂或大脑供血不足,需要药物治疗,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3. 三级是狭窄大于70%,小于99%,收缩期血流速度大于 230cm/s。此时即便没有症状,也需积极治疗,甚至需要考虑手术。
4. 四级是管腔狭窄达到99%,几乎没有血流信号,接近于闭塞,极其危险,一定要及时手术。
三、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
颈动脉内膜厚度是指颈动脉内膜和外膜之间的距离,正常的内膜厚度在 0.5~0.9 毫米。
当厚度超过 1 毫米时,诊断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当厚度超过 1.2 毫米时,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当厚度超过 1.5 毫米时,一般会直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越来越厚,就说明斑块越来越大,血管狭窄程度越来越严重,一定要遵医嘱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用药,或者手术。
四、斑块内成分
颈动脉斑块内部的成分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也有重要意义。常见的斑块成分包括:
1. 钙化:斑块内的钙化表示斑块已经存在一段时间,风险较高。
2. 纤维蛋白和胆固醇晶体:斑块内的这些成分表示斑块不稳定,可能发生破裂并引起血栓形成。
3. 凝血因子:斑块内的凝血因子也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加重风险。
拿到检查单后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遵医嘱!而生活中若出现头晕、突然眼前发黑、视物模糊、运动障碍等症状的,说明已经有栓塞,一定要及时去医院,以免威胁生命。
03
一份辅助逆转斑块的计划表
查出颈动脉斑块其实不是只能任由它存在,用一些“小手段”能使斑块稳定不再发展或不再快速发展;少部分的斑块甚至还能缩小。
一、特殊的饮食方案,抗炎饮食
炎症可以直接感染血管壁细胞,损伤血管内膜,让胆固醇有机可趁,加速病程发展。因此建议日常将鱼虾、低糖水果、坚果种子、全谷物类、橄榄油等抗炎食物加入日常膳食。
被忽视的抗炎食物
↓↓↓
同时要尽量避免一些促炎饮食
↓↓↓
制图:我是大医生官微
二、坚持运动,降低坏胆固醇水平
坏胆固醇可以说是斑块的原料供给,且国外研究发现,血清中坏胆固醇的含量低于1.8毫摩尔每升,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50%,都有遏制动脉斑块进展甚至逆转斑块的机会。
所以我们日常建议通过运动控制住坏胆固醇水平,保护血管健康。
通常推荐中老年人做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或慢跑半小时,每周坚持五天;或者跳空绳(假装跳绳),心率达到120次/分即可。
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或斑块不稳定,则要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以免导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缩,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可以适当走路、慢跑、打太极等,避免剧烈运动。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