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术不端屡禁不止_学术不端为何屡禁不止?专家:打100个苍蝇不如打一只老虎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在科研被视为一项职业的情况下,正如许多其他职业一样,出现任何特殊的个体或特殊的事情都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 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种行为不断发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表示:“我们已经强调了十多年的科学研究诚实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不端的危害,大家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学会2018年科技伦理讨论会议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使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当前中国的科研诚信状况:涉及的研究范围及严重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关注,公众对科研诚信的关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史无前例”的描述并未让80多位参会的基础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到震惊,他们的观察和研究成果与此相吻合。
科学家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困扰
朱邦芬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故事。2017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发生了大规模撤稿事件后,调查发现一些撤回的论文与中国上海的一家公司有关。朱邦芬和王乃彦院士找到了当时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请求查阅该公司的信息并希望能对其进行处理。但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回应称,此事应归"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投诉没有得到回应,事情也就不了了之。记者在网络搜索中发现,该公司仍然在营业。这让朱邦芬感到困惑和无助:“像制造虚假论文,修改论文,代理发表论文的公司太多,它们公然在互联网上做广告,为何不能处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另外一件令他困惑的事情是,那些已被证实作假并且在学术界名誉扫地的人,仍能在我国卷土重来,如已经服刑完毕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朱邦芬表示:“虽然这是企业的行为,但它会让国际学术界如何看待中国呢?”
不仅是科学家,国家相关的科技管理部门在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时,也有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道德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介绍了一个案例:基金会发现北京一所学校的张老师2014年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与上海一所大学的吴老师2011年的申请书高度相似。在两次面对面交谈中,张老师提供的申请书来源都被证实为假。之后,他拒绝透露申请书的真实来源。何鸣鸿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处理张老师个人,根本不知道申请书是如何泄露的,也无法进一步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而原以为可以信任的单位意见和同行意见,也不总是可靠的。何鸣鸿还讲述了另一个案例:基金会发现一份申请书全文抄袭了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调查期间,基金会收到了两位知名学者的信件,证明这两份电脑查重结果显示整体相似度高达98.98%,人工对比发现甚至包括错别字都照搬的申请书,并未重复。何鸣鸿说:“这表明,即使有当事人或学校找熟人的证明也同样值得怀疑。”
急需建立可行的调查处理程序和规则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净化学术环境也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在11月9日,国家发改委等41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被列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相关责任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机构,进行联合惩戒。例如,限制录用(聘请)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限制参与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等。
备忘录中写道:科技部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签署本备忘录的相关部门提供科研领域联合惩戒对象的相关信息。同时,在“信用中国”网站、科技部政府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向社会公布。
严肃惩罚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压趋势正在形成,但对于如何定义、如何调查和处理这些问题,科技界内部还需要达成共识。中国科学院学会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裴钢院士表示:“下一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建立一套公正、透明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处理程序和规则,从而逐步形成长期机制。”
朱邦芬认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首先需要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他表示,学术不端主要包括在制定、完成或评审科研项目,或在报告科研成果时存在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行为,以及欺诈评审等几种新型行为。而学术不当行为则是介于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灰色地带”,如无意的一稿多发、滥用同行评审特权、实施违反伦理道德的实验等。
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可能会因为“打击面过大”导致严重的学术问题没有得到认真处理,从而使真正的严重学术不端者难以受到严厉打击。朱邦芬表示,对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应真正做到“零容忍”,特别是针对有“头衔”的人和影响大的典型案例;对于学术不当行为,则应以教育为主。
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应该由谁来进行,是否需要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雇佣独立的调查人员?何鸣鸿提出,科研人员所在的单位应该切实履行主体职责,在国家层面上应建立详细的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和程序要求。同时,主管单位或国家层面应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作为第三方,对于突发事件、重点事件以及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调查明显存在问题的情况,独立开展调查或敦促所在单位重新核查。
裴钢表示:“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打掉一只老虎要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为显著。”而科技界正期待着有力的行动。
有关为何学术不端屡禁不止_学术不端为何屡禁不止?专家:打100个苍蝇不如打一只老虎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还想更多这方面的信息的小伙伴,记得收藏关注多特软件站!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