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特币狂潮的涌现,加密货币投资热潮让人大跌眼镜,大众纷纷涌向各类加密货币进行投资。然而,近期的一项惊人发现让人震惊。
大部分加密货币仍无实质性成果发布尽管排名前100的加密货币已有60个筹集到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但实际上,其中尚有60种加密货币至今未能真正发布面向公众的工作产品。这是通过对前100种加密货币进行产品研发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加密货币分析机构Invest in Blockchain深入考察了这前100种加密货币的产品开发进度,同时也关注了项目的现状、路线图、发布历史以及已有的功能(实际上已交付)等因素。
该研究明确了“工作产品”的定义,即一个供公众使用并每天都在使用的实际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排名前100的加密货币都声称拥有可用产品,但在该研究报告的定义中,缺乏具体应用场景和活跃用户的Dapp平台并不构成工作产品。
此外,研究还涵盖了除Dapp外的其他区块链应用领域,例如支付协议和智能合约平台。
少数具有实质成果的加密货币尽管多数加密货币未取得实质进展,但仍有一些具有工作产品的加密货币脱颖而出,包括比特币、以太坊、涟漪、恒星、莱特币及比特币现金等,这些知名数字货币因其广泛应用及每日高使用频率而列入工作产品名单。
有趣的是,具备活跃产品的40种加密货币大多属于支付系统(如比特币和莱特币)或智能合约平台(如以太坊)范畴。
与此同时,Invest in Blockchain评选出的一批有实质性工作的项目也无法完全规避自身的技术短板。
例如备受争议的分散预测市场Augur,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值得留意的是,即便某些加密货币拥有了实质性产品,依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比如匿名加密货币Verge因平台漏洞被盗走价值170万美元的硬币,被迫分叉网络。
分散流动平台Bancor也在今年遭遇黑客攻击,导致价值1250万美元的以太坊失窃。事后,该公司还在平台上设定了一个后门,以便在必要时刻“冻结”网络内的资金。
区块链投资背后的问题与反思区块链领域的投资虽多,但该报告却揭示了加密货币仍处于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份报告指出,退出骗局已从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手中骗取近1亿美元。此外,也有一些获得投资的初创公司虽然持续运作,但却始终无法拿出任何实质性成果。
也许这60家尚无实质性成果的企业仍在努力积累用户群体,但由于上述“工作产品”的定义标准,使得他们在这次调研中不幸落选。未来能否有更多的此类企业进入区块链项目名单并推出实质性产品,还需拭目以待。
即使某款加密货币已经拥有了实用性的产品,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万能的。尽管目前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有限,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交易、偿债等方式进行使用。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大众的认可。
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