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_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

2024-03-11 18:07
来源:网络

近日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_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

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_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

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

三月份,各所大学纷纷开学,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父母竟然被拉进了家长群。这些群像是“粉丝后援团”,让家长们能实时了解孩子的动态。群内的氛围多种多样:有的常常鼓舞士气,有的随时准备提供帮助,还有一些则时不时地八卦一下。

这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近年来,大学建立家长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家长们在这个群体中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有些人将它视为日常监管的方式,有人则是为了策划孩子的就业,还有人为孩子安排相亲

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家长群也越来越常见。这意味着,即使你接近三十岁,你的父母仍然将你视为中小学生,在家长群中回复“收到”、“好的”,或是给老师发送“感恩玫瑰”。

对于那些刚刚尝试独立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中国的孩子在小时候就被迫成为“速成儿童”,快速学会社会所需的礼仪和知识,但当他们真正成年并准备独立时,却被打着“关心”旗号的家长严格控制。

在家长群中,家长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和孩子青春期的问题相似:是否在恋爱,宿舍的洗澡水是否足够热,能否选上心怡的课程,去哪里修车,哪家干洗店距离最近……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爱,但也令人窒息。

为了摆脱家长的监视,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拉来兄弟姐妹,或者干脆创建一个新的账号来替代家长进入群聊。为了更好地伪装,一些人甚至将头像改为荷花、青山等风景图片,将昵称改为“云淡风轻”、“喜气洋洋”。

这就是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悖论: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但现在,随着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被仔细审视,我们反而被困在一层层的束缚之中,成为了某种监视系统中的观察对象。

作为延伸的手和无形的工具,这些家长群每天都讨论些什么呢?其中隐藏的“教育焦虑症”又是如何形成的?

大学家长群:另一个战场

大学家长群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社死”。

考试时,一些大学辅导员会在群中发布不及格的成绩单,供家长们查看自己孩子的排名和退步情况。放假时,家长们通过群中其他学院的放假通知质问自己的孩子:别人已经放假了,你怎么还不回家?

许多家长还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孩子军训期间,请老师帮忙拍照,然后在群中玩起“找娃游戏”,就像他们在幼儿园合唱团中寻找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闲暇时间,家长们就会着手准备孩子的相亲交友帖子,彼此称呼为“亲家”,上传孩子的照片,创建赛博相亲角,尽管这两个孩子从未见过面。一名大学生抱怨,有时甚至会有两张学生的约会照片流传到群中,而家长们似乎并不担心这是否会侵犯孩子的个人隐私。

孩子们还没有完全认识班上的同学,但是家长们已经在群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赞美和攀比更是常态。学习成绩优秀的家长会相互赞扬,绩点高的学生会得到红包奖励;长相出众的学生就像是手中的王牌,在各种相亲话题中被赞美,直接将家长群变为竞技场

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生的家长群中,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场凡尔赛文学比赛。一位母亲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她加入了一个卧虎藏龙的博士生家长群,发现里面的家长都是“万事通”,从教育经验到国外生活,从申博技巧到人文历史,无所不谈。

这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家长不仅拥有大的群聊,还有将辅导员排除在外的小群聊,因为他们“不想被老师的通知淹没”,希望创建一个真正的闲聊群。在他们的手机中,平均每人置顶十多个家长群,不仅能根据地区、宿舍、专业、社团进行分类,还能根据校外的外卖类别进行分类,例如鲜奶配送群、超市直送群、水果外卖群,全面覆盖孩子的校园生活。

一位网友注意到,大学附近的一个“外卖水果群”挤满了家长,有些人不仅替孩子远程下单,还会告诉水果店老板:“能送到公寓门口吗?孩子说没力气去取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果店老板不仅要负责卖水果,还要购买其他的生活用品,例如另一位家长在群中询问:“能帮我买个浴帽送到柜子里吗?孩子晚上肯定需要,不想洗澡的时候弄湿头发。”

这些家长遵循的是一种“托管式”的逻辑,以及对中小学家校互动的路径依赖。因此,虽然大学生不愿意将大学视为高中,但父母却强行与学校建立联系,希望能够安装监控,这其中既有分离焦虑,也有强烈的控制欲望。

“直升机父母”的教育焦虑

没有人知道中国家长是什么时候开始如此渴望“加入群聊”的。

很久以前,一位大学辅导员在清理学生年级QQ群时惊讶地发现,有几个家长以学生身份在群中“潜伏”了好几年。现在,学校明确允许家长光明正大地进入群聊“监视”孩子。

我们的育儿方式是如何逐渐发生变异的呢?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这本书中,两位曾在美、英、北欧、中国和日本进行过研究的学者探讨了经济激励和限制如何影响不同国家的育儿方式。

在他们看来,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而不是我们在小时候接触到的育儿文化: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通常更加宽容;而在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加专横,并且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观念。

“出人头地”是许多孩子一生的目标。(图源:《小舍得》)

作者以此为基础对比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例如,在瑞典,爱心满满的父母通常采取鼓励、宽容和放手的养育方式,他们认为要求学龄前儿童安静地坐在餐桌上是有违基本人权的,正式的教育直到7岁时才会开始,学生在13岁之前不会收到任何成绩单。

然而,在美国和中国的家长中,“直升机父母”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总是像直升机一样围绕在孩子的周围,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步行动。

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安德烈·阿加西的父亲就是一个专制型父母的例子。作为一名退休拳击手和儿子的网球启蒙教练,父亲从小就明确规定阿加西必须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网球运动员。因此,当阿加西表示想踢足球而不是打网球时,他的父亲愤怒地喊道:“你是网球运动员!你会成为世界第一!你会赚很多钱。这就是计划,不容置疑。”

因此,如果孩子的未来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那么父母自然会过度重视教育。主动要求建立家长群,也是“直升机父母”的极端表现。

这种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情绪。起初,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这样做,但一旦进入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竞争的漩涡。

电视剧《小舍得》中,由宋佳饰演的母亲最初主张快乐育儿,但当亲戚的孩子展示出能够背诵数千位圆周率的能力时,她也开始感到焦虑。慢慢地,原本不想卷入竞争的母亲也被迫进入了这个怪圈,从排斥辅导班到沉迷辅导班,孩子也在家长的比较中变得更加焦虑:考试排名靠后是否意味着自己变笨了?变成了差生是否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喜欢自己?

亲戚聚会时,孩子们总会被拿出来比较。(图源:《小舍得》)

就这样,所有人都在大环境中被裹挟。有趣的是,目前这批“直升机父母”中有许多人是在20世纪70年代长大的,他们被教导要质疑权威,蔑视物质主义,而成年人却变成了专制型父母。

与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相比,70后的父母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是第一批从教育中受益的一代,许多人现在已经成为了有深厚知识背景的精英阶层。一位母亲表示,在家长群中,她经常受到“鞭策”,群中许多家长都能看懂英语,甚至知道哪些编程作业最难。家长群的竞争不仅仅是家境,还包括学术背景和资源。

因此,与过去的权威者角色相比,现在的家长更像是学术权威,或者说是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

中国的孩子,何时才能真正长大?

从出生时的奶粉团购群,到各种书籍打折分享群、打卡考试群,再到各个年龄段的家长群,家长将孩子的一生规划得明明白白,甚至从“直升机父母”升级为“割草机父母”——确保随时随地能够提前消除所有障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家长群也可以被视为鸡娃群的延续。在中小学时期的“鸡娃群”中,家长们习惯将孩子分为“牛娃”、“普娃”和“渣娃”;而在大学家长群中,孩子们被置于社会标准的不同等级,匹配相应的职业方向和相亲对象。虽然阶段不同,但性质相同。

福建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耿羽曾针对这种“鸡娃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种群会让家长自身、家庭内部、群内家长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形成教育焦虑循环的“莫比乌斯环”,并构建出更为坚固的信息茧房。鸡娃信息不断重复传播,进而产生“回声室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既是直升机也是轰炸机,孩子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轰鸣的无形暴力。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培养出了“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心理上永远无法真正成熟。

如果说50、60年代的父母普遍是付出型,那么70年代的父母更多是控制型。在

以上就是多特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_30岁了,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里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