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古代舞狮队里发现一个显眼包_文博日历丨“我是舞??队里的显眼包”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
转眼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有一场表演将在节日期间扮演重要角色,吸引众人眼球。“这么萌的狮子,能不能养一只呢?”今天,我们就借助文博日历带你体验一番“云端养狮”的乐趣。
只见舞狮队伍中,一个步伐轻快的小狮子格外引人注目。它睁圆双眼,张大嘴巴,塌鼻向上,用力呼吸,既显得稚嫩又带着一丝逗趣和凶悍的气息,仿佛具有人类的情感特质。继续观察,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秘密——它的腹部下方整齐站立着四条人的腿,其中一条腿还微微踮起,呈现出“小碎步”的行走姿态,显然,这是一个由两个人组成的舞狮造型。
这头狮子全身并无繁复的装饰,仅仅披着一件类似“大披风”的布料,披风上的白色条纹是由篦状物压制而成,宛如狮子卷曲蓬松的毛发。而在背部,雕刻师用刻刀描绘出的饰带自然垂挂两旁。此刻若有西域的风吹过,你会瞬间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原始美感。
然而,当人们还在寻找狮子尾巴的时候,却发现似乎在舞动中不慎丢失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这只陶俑虽小,形态却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艺术家巧妙运用塑形、绘画和线条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时而威猛、时而活泼的舞狮形象,使其在当今的舞狮队伍中绝对称得上是个“焦点”。
古代舞狮,又称为“太平乐”。那么唐代人是如何舞狮子的呢?实际上,在唐代以前的新疆地区,舞狮表演就已经存在,最直接的证据便是那些彩绘狮舞泥俑。舞狮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已有千年之久,并在唐代皇宫内大受欢迎,《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便开始向中原献狮。随后在南北朝时期,舞狮通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中原,并在唐代《乐府杂录·龟兹部》中有详细记述。从此,舞狮成为了宫廷大型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其伴奏音乐即为《太平乐》,因此“五方狮子舞”也被称作“太平乐”。中唐之后,民间也开始流行起“凉州狮子”的表演形式。
直到宋代,舞狮更加强调表演与打斗动作的融合,《武林旧事》记载,当时出现了与武术相结合的“狮豹蛮牌”。明代的走会、花会、社火等活动也常见舞狮的身影。在清代的新疆地区,舞狮仍然广为流传,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描绘了当时民间舞狮的壮观场景。
现今,舞狮已发展成南狮与北狮两大流派,并在全球华人社区广为传播,“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舞狮不仅是集武术、艺术等元素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我们欣赏、品味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提到与舞狮相关的文物,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彩绘狮舞泥俑。这件宝物于1960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被发现,此处被誉为“高昌历史的活档案”,同时也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最多、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地方。在这片古墓群中,此前的文博日历曾带领大家领略过千年不腐的饺子以及丝滑面食制作“流水线”。
除了舞狮、唐代饺子外,阿斯塔那古墓群还为我们揭示了1300多年前唐朝女性完整的饼食制作过程,使得众多碳水爱好者欣喜不已。正是得益于吐鲁番独特的干燥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舞狮表演”、“品尝唐代饺子”以及“学习烙饼手艺”,感受到千年前的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
随着锣鼓声震天响,狮头高昂,舞狮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舞出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更唤起了沉睡在我们心底的中华文化脉络中的那只“雄狮”。
上述就是关于在古代舞狮队里发现一个显眼包_文博日历丨“我是舞??队里的显眼包”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多特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