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盲人求助一群志愿者疯狂抢单_争当“你的眼”助盲也“抢单”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报道,当前有一大批热心的青年志愿者,他们采取类似于“抢单”的方式,积极协助视障人士解决问题。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利用诸如小艾帮帮、云瞳以及“be my eyes”等助盲应用软件,成功援助视障人士的经历。大部分志愿者表示未曾料到“仅仅是描述眼前之物,就能给予他人实实在在的帮助”。
26岁的刘蓉作为一名银行员工,她在社交媒体上无意间发现了助盲软件“小艾帮帮”,并在注册成为志愿者后接到了首个求助电话。来电者是一位大约三十岁的男子,他请求刘蓉读出放在一块花色桌布上的一张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上的数字。在得到刘蓉的肯定回答后,求助者表示稍作等待,然后摸索着找到了输入数字的页面,并告诉刘蓉他已经准备好让她读出数字。
这一看似简单的互动实际上需要志愿者与求助者之间高度的配合。刘蓉回忆说,当时的视频画面仅显示了银行卡的一部分,她不得不不断调整卡片位置以便逐一读出后面的数字。初次尝试时,求助者并未正确移动卡片,经刘蓉提醒后,才将其调整至适合摄像的视角。
同样使用“小艾帮帮”的还有来自山东枣庄的27岁男孩阳光,他是在视障朋友的推荐下下载了这款软件。他感慨地说:“感觉就像志愿者就在我身边。”每次求助结束后,阳光总会给志愿者打出五星级的满分评价,对于特别出色的帮助体验,他还会用语音留下感谢的评论。
阳光借助此平台求助,主要是为了识别物体、查看保质期、指路等日常需求。他表示:“有时候我也会提问,例如之前购买空调不知道挑选哪个品牌,就是志愿者给出的建议。”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助盲APP,其中,“小艾帮帮”和“云瞳志愿者”是视障人群中用户数量较多的两个平台,此外还包括源自国外的“be my eyes”。
最近,《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也注册成为了“小艾帮帮”的志愿者,并很快接到了首次求助电话。当求助连线接通后,求助者的手机摄像头被开启,视频画面出现在记者的手机屏幕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戴着帽子手持盲杖的人影站在柏油马路上,随后求助者拿起手机,画面切换到了一条居民区街道。“我现在一个人要去超市买东西,请问我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呢?”求助者问道。
在前往超市的路上,记者提醒求助者注意左边有车辆经过,他听从建议用盲杖轻轻触碰路面后转向右边。在接下来的三四分钟内,记者多次提示求助者避开路边的障碍物或者车辆。当快接近超市的时候,视频出现了“烟酒超市”的字样,记者询问是否为此处,求助者回复说不是,他要去的是生活超市。之后,求助者继续前行几步,很快就遇到了生活超市的店主并顺利进入。
记者注意到,截至昨晚8点,“小艾帮帮”APP已经有10306名注册盲人和高达134256名注册志愿者,志愿者与盲人的比例达到了13:1。许多志愿者反映,现在接到求助电话都要靠“抢单”才能获得服务机会。
这次助盲行动带给志愿者们的感触颇深,许多人在网络上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视障人士,不免感到紧张。志愿者刘蓉在不足五分钟的助盲过程中,每次开口前都会仔细思量措辞,生怕不经意间言语冒犯了对方。
不过,部分盲人用户也指出,如今许多志愿者的专业水平远超他们的预期。“有一次在饭店就餐,我想知道餐厅在哪个方向,志愿者告诉我是在‘八点钟方位’。这是我们曾在盲校特训过的方位表述方法。”
同时,助盲经历也让志愿者们有了新的认识。在与多位视障人士交流后,杨洋表示:“过去我以为手机这类电子产品使用起来困难重重,盲人不太会频繁使用,但是后来发现他们能够借助读屏软件独立完成基本操作,这让我大感惊讶,打破了我对他们的固有认知。”
杨洋曾接到一位蒙古族视障青年的求助电话,对方急需他帮忙寻找一张报名表以便当天下午去学校报到,成为一名大学生。杨洋回忆,他透过镜头根据蒙古族青年的描述,远程指引他在桌上一大叠文件中翻找,并协助辨认,最终找到了印有“参加xx培训学校”字样的两张表格,一张汉字版,一张蒙古文版。
这种经历也让杨洋深感触动:“每当想到这些对我们来说稀松平常的小事,他们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我心里就会感到特别难过。”
另一位志愿者刘蓉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的感悟:“想到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里,有一个人因为我存在、我所做的小小举动而变得更加便利,我就无比高兴。我觉得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鲜活,真的好想流下感激的泪水……”
然而,现有的助盲软件在某些细节方面仍有待改进,例如在接收验证码的过程中,盲人无法看见,而志愿者也不能代劳。值得注意的是,“云助盲”服务可能面临的更大风险在于用户和志愿者之间的信任及安全问题。
志愿者杨洋曾遇到一位看似视障的年轻人拨打求助电话,希望他为自己选择一段短视频的背景音乐。整个交流过程相当顺畅,与以往的求助并无太大区别。然而一段时间后,杨洋再次查看这位年轻人的平台账户时却发现,他删掉了原来的视频内容,取而代之地上传了一些开车、健身等日常生活视频,暗示他其实并非真正的视障人士。
对此,杨洋感到非常震惊,质疑他是否故意为之,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此类平台的监管,确保资源真正服务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视障人士。
针对“小艾帮帮”的运营和发展状况,《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该软件的创始人金希,他同时也是我国首位视障律师。
北青报:是什么契机促使你发起制作助盲软件?
金希:由于我自己也是盲人,身边很多盲人朋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面临着因视力障碍带来的不便。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有些盲人开始尝试向亲友远程求助,于是我就萌生了建立一个平台的想法,将盲人和志愿者联系起来,旨在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实现生活和工作的独立自主。
北青报:目前软件推广情况如何?
金希:受限于经济效益因素,我们主动推广力度不大,主要依靠QQ和微信群等社交圈子进行传播。目前注册用户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积累,至今已有超过一万位盲人注册,而志愿者人数更是达到十三万多人。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助盲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责问题?
金希:从法律角度来讲,我们在软件注册时已经明确告知,志愿者提供的意见仅为参考和辅助性质,相关风险由盲人自行承担,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机向陌生人求助的情形并无二致。庆幸的是,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的平台尚未发生任何法律纠纷事件。
展望未来,我们会对软件进行技术层面的优化升级,考虑让视障人士在注册时提供残疾证号,同时增加举报反馈功能,以此对滥用平台的非法账号进行封禁和拉黑处理,从而有效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子渊,实习生李芊筱、孙哲整理编译,统筹/林艳 张彬)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个盲人求助一群志愿者疯狂抢单_争当“你的眼”助盲也“抢单”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了解情况!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