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 新晋人类非遗四项,传承人故事抢先听

2024-12-26 11:55
来源:网络

文化中国行|新列入人类非遗的这四项,听听传承人的故事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幸福团圆的年味、欢腾喜庆的年俗文化充盈着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心中。

《礼记·月令》有云:“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在我国古代,“岁”是收割和祭祀的工具。甲骨文中形如人背负禾粟的象形字“年”,象征了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长久以来,人们在春节前后围绕“年”的丰富社会实践,寄托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春节民俗集萃

“福满门庭春气暖,源清流远岁华新。”美好的祝愿下,“福”成了春节的符号。祝福、祈福、纳福……一个“福”字,蕴含着国人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健康平安的质朴愿望。在传统春节�八字校豢槟景妗⒁话鸭舻丁⒁徽藕熘蕉伎勺魑茉旄W值墓ぞ摺�

在山西省新绛县的二天门木版年画社里,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百锁用刻好的木版在红纸上拓印福字。他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人提早登门购买福字和年画。而在山东省济宁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跃广创作的“天下第一福”广受欢迎。如今,春节祝福形式更加多样,拍照集福、抽奖赢福、亲友互赠“福卡”等,让幸福的年味儿汇聚千家万户。

丰富多彩的春节娱乐活动

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春节里的娱乐活动总是能给人留下欢乐喜庆的记忆。北京地坛庙会、秦淮灯会、六盘山社火、广州越秀行花街等都是人气兴旺的节日活动。游客们回忆起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随着一声锣响开场,手持大羽扇的“喊春人”柳沛福将新年祝福伴随春的气息一同“喊”出,雄壮的舞狮、划旱船等传统民俗节目边走边舞,让这个六盘山下的小城热闹非凡。

文博场馆里的新年体验

时下,在文博场馆里过大年也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新选择。参与趣味民俗活动,欣赏传统文化展演,古老非遗和现代时尚相互碰撞,让人们在丰厚历史文化的滋养下,共同乐享年味十足的文博体验。

阖家团圆的年夜饭

一桌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一场岁尾年终的美味佳肴,美食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年俗文化。北方地区有“初一饺子,初二面”的民俗,丰富的面食制作技艺得以大显身手;南方则有汤圆、麻糍、年糕等新年美味。春节期间各地的饮食风俗多种多样,但其中承载的吉祥、团圆和幸福等寓意却是大江南北的人们的共同期许。

与时俱进的传统年俗

从桃符到春联,从压岁钱到电子红包,从见面拜年到线上过年,春节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中从历史走向未来,传统年俗也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氛围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一直保持着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陈孟丽:用青春织就黎锦芳华

筒裙轻摆,椰树轻摇,12月的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依旧绿意盎然。1992年出生的黎族女孩陈孟丽正在为游客们推介带有黎锦元素的文创产品。她记得小时候总能看到妈妈和外婆坐在家门口草席上边唱歌边织锦,这些美好的记忆为幼年的她织就了一个关于黎锦的绮丽梦想。

2014年大学毕业后,陈孟丽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十年间,她从“单枪匹马”发展到现在“团队作战”,创办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聚焦黎锦服饰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多项非遗保护文件,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以黎锦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从2009年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2万多人。海南省有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实践课,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等专项活动,让黎锦之花绽放得更为璀璨夺目。

黄闽辉:四代人与木拱廊桥的不解之缘

儿时,家住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黄闽辉每天去学校都要途经一座名为万安桥的古桥。这座古桥下方的拱形编木结构深深吸引着他。长大后,黄闽辉才从父亲口中了解到家里代代相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那座给他留下难忘记忆的万安桥,正是在1932年由太爷爷黄金书带着儿子黄生富和黄象颜共同重建的。

木拱廊桥的力学之美集中体现在其木头拱架结构上。“拱架是廊桥的灵魂。这项技艺的核心是通过编梁技艺实现力学平衡与跨度延展,桥梁的拱架完全用木头紧密衔接而成。”黄闽辉说。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爷爷黄象颜便带着黄闽辉的父亲黄春财一起进行修护。黄春财创新性地在轻巧便携的纸张上绘图设计,让原本依靠口口相传的营造技艺通过书面形式完整保留下来。

在父亲的引领下,黄闽辉至今已从事木拱廊桥建造19年。从“无桥可造”到传承有序,他感慨道:“不想让祖辈们留下的技艺在这个时代消失,希望能永远地传承下去。”

余有陈:神秘歌舞庆羌年

随着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德高望重的“释比”头戴猴皮帽,手持法器,神情庄重地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族人紧跟其后,向神坛献上鲜花和青稞酒。这是今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寨,余有陈主持羌年祭祀祈福仪式的场景。

羌年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族奉行十月太阳历,以三十六天为一个月,一年分为十个月。羌族认为太阳在九月三十落下来,新的太阳在十月初一升起来,羌族人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仪式。

12月5日,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听到这则消息时,74岁的余有陈内心激动不已。“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自然的一切我们都要敬。”对他来说,羌年期间的庆祝活动早已习以为常,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祭祀祈福的念词都饱含深意。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