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父子重聚微博之夜_直击“盂克双宝”会面 揭秘“鼎盛千秋”幕后花絮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殷商父子重聚微博之夜_直击“盂克双宝”会面 揭秘“鼎盛千秋”幕后花絮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 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青铜鼎特展即将开幕
2021年6月16日,由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鼎盛千秋——受赠青铜鼎特展”即将拉开帷幕。这场展览被誉为“有生之年系列”,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随着展览日期的临近,上海博物馆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展工作。
#### 大克鼎顺利布展
6月15日下午,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顺利完成搬运和布展。这尊重达200多公斤的大克鼎从一楼青铜馆移至二楼展厅,经过了多次复杂的移动步骤。工作人员使用滑板减少摩擦系数,并通过手动升降车和平移工具,确保大克鼎在短短几百米的路程中安全无损,整个过程耗时超过一个小时。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的韦刚介绍,为了保证大克鼎的安全,他们特别采用了滑板来减少摩擦力,使大克鼎像在冰面上滑动一样平稳。此外,还使用了三层木板作为辅助展台,逐步降低高度,最终将大克鼎安置到预定位置。
#### “双鼎会面”:大盂鼎抵沪
就在一周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也跨越千里抵达上海。6月16日上午,大盂鼎完成了开箱点交,与大克鼎实现了“双鼎会面”。包括这两件国宝在内的21件青铜鼎将在此次展览中共同亮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 克盂二鼎的历史价值
大克鼎和大盂鼎分别铸造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大克鼎以其威严厚重、神秘粗犷的风格著称,鼎腹内壁铭文长达290字,记录了作器者“克”的事迹,具有极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而大盂鼎则是青铜鼎盛期的代表作,其兽面装饰具象生动,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主任马今洪表示,大盂鼎和大克鼎分别是青铜鼎盛期和转变期的代表作品。大盂鼎上的兽面是具象的,而大克鼎上的兽面则更为抽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 海内三宝的历史传承
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这三件青铜鼎均出土于清末陕西,均为西周时期的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代潘达于女士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历经战乱,得以保存至今。
收到捐赠后,华东军政委员会高度重视,迅速派人前往苏州将双鼎运至上海,并为潘达于女士颁发了褒奖状。自此,大克鼎和大盂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大盂鼎被调往北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司母戊鼎、子龙鼎并称为“三大鼎”。
#### 文物运输的精心准备
6月10日,大盂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完成点交后启程前往上海。为了确保文物安全,运输方案经过了周详的准备。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赵岑瑒介绍,青铜器材质脆弱,因此防撞是运输的关键。大盂鼎的包装根据其形制量身定制,采用泡沫填充,层层叠加,确保大盂鼎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伤。
#### 再聚首的历史时刻
2004年2月28日,大克鼎和大盂鼎曾在上海博物馆短暂相聚,以庆祝捐献者潘达于百岁寿辰。时隔17年后,这两件国宝再次在上海和北京重逢,意义非凡。
#### 青铜鼎的文化象征
青铜鼎历来被视为国之重器,象征着国家社稷的稳定与繁荣。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21件有铭青铜鼎,也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铭记历史。
#### 结语
“海内三宝”虽分居三地,但它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永不磨灭。此次“盂克双宝”再度重聚黄浦江畔,必将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述就是关于殷商父子重聚微博之夜_直击“盂克双宝”会面 揭秘“鼎盛千秋”幕后花絮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多特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