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虚弱、无法站立、失语、弱视、失明、突发性听力丧失……什么是“分离转换性障碍”?

2025-01-09 13:34
来源:网络

虚弱、不能站立、无法言语 弱视、失明、听觉突然丧失……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什么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近期,一种名为“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疾病到底是什么?它与抑郁症相同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病症,我们采访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女心理卫生一科主任蔺华利博士。

临床表现:虚弱、瘫痪、运动障碍等

蔺华利指出,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心理和躯体症状共同出现的疾病。当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如意识、感知觉、情感、身份、记忆等)的有机统一体遭到破坏或处于失整合状态时,就会出现所谓的分离状态。分离的症状包括:

- 分离性遗忘:患者无法回忆某一时间段的事件,甚至完全忘记过去的生活经历。

- 分离性漫游:患者会突然离开熟悉的地方,进行无目的的漫游或以新身份出现,事后可能对这些行为毫无记忆。

- 分离性情感爆发:在受到刺激后,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剧烈的情绪反应,如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

- 分离性意识朦胧:患者的意识清晰度和范围可能会缩小。

此外,转换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主要包括:

- 虚弱和瘫痪:部分或全部失去躯体随意运动的能力。

- 运动障碍:可能出现粗大震颤或舞蹈病样动作,平躺时能活动但站立困难。

- 步态障碍:异常的步态。

- 吞咽症状:喉咽部异物感或梗阻感。

- 感觉改变:痛觉、触觉及温度觉增强或减弱。

- 失声症:无法言语或声音微弱嘶哑。

- 视觉症状:弱视、失明、视野缩小等。

- 听觉症状:突发性耳聋。

易感人群:女性发病率较高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呢?蔺华利解释说,该疾病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

- 生物学模式:这类患者的杏仁核和海马体体积较小,前额叶功能下降,且可能存在遗传因素。

- 心理因素:应激性事件(如家暴、冲突)、幼年创伤经历(如虐待),以及个性特点(如自我中心、暗示性强、情绪反应大)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社会因素:女性发病的概率是男性的2-3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文化程度低或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治疗方式:心身同治,综合治疗

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蔺华利强调:“这是一个心身疾病,必须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并做好评估和监测。”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催眠类药物或抗精神病药。

- 物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现代技术。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

蔺华利表示,从本质上讲,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轻度疾病,是可以治愈的。然而,如果应激性事件持续存在,患者的症状也可能会持续。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慢性化的患者,需要进行综合的、长期的治疗。

小编建议

分离转换性障碍虽然不如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但它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治疗,许多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举报
关注公众号“多特资源号”
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侵删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