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去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让你去外面药店买药,而医院里开的基本都是国产药?进口药似乎越来越难见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
我们平时吃的药主要分为两类:进口原研药和国产仿制药。进口原研药是由国外研发并进口到国内的药物;而国产仿制药则是等进口药的专利期过后,国内药企根据其配方生产的仿制品。以前,医院里进口药和国产药都有,医生会根据疗效和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但现在,医院里基本只能拿到国产药,进口药变得稀缺。
问题的关键在于药品的采购环节。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和医保压力,药品采购部门经常会与药商进行“砍价”。然而,进口药的研发成本高,加上关税和其他市场因素,价格很难降下来。因此,采购部门更多地转向了国产仿制药,争取以更低的价格采购。
国产仿制药由于“抄作业”,研发成本极低,价格自然便宜得多。再加上采购量大,药企也愿意薄利多销,使得这些药物更加普及。
虽然价格降低了,但有些患者反映,国产仿制药和进口原研药的药效有时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花了钱却治不好病,确实令人不满。不过,医院不卖进口药并不意味着不让大家购买。有需要的话,带着处方笺去外面的药店购买即可。这只是“限购”,并不是“禁止”。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国产药的疗效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少数重症或特殊病患,可能确实需要依赖进口药。这也是医保面临的一个难题:进口药效果好,但价格昂贵,很多患者难以承受。国家也在努力将更多的进口药和高价药纳入报销范围,但由于药品种类繁多,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的情况是先确保大家有药可用,然后再逐步改进。这对于贫困患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同时,这也给国内药企带来了挑战:必须加快研发创新特效药,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国家在药品行业上的政策调整,旨在解决“用药难”和“压力大”的问题。通过集中采购,确保大部分人能够用上安全有效的药物。对于患者而言,只要跳出“医院不卖进口药”的执念,一切还算是挺好的。
医院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还需考虑绩效考核(KPI)。不过,国家规定是动态变化的,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相关部门会立即采取措施。例如,北京已经拓宽了进口药的采购通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所以,大家跟着法律和政策走就对了!这是破局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