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90后没有大国工匠精神?
这个名叫“史诗工坊”的年轻人团队
重建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叫四蛋
从2012年5月20日团队正式建立开始
他带领着数十名中国玩家组成团队
完成了这次浩浩荡荡的圆明园重建
他们不止还原圆明园中的著名建筑
例如文渊阁
还原了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
例如慈云普度
买卖街
甚至把内景都全部一一做出来了
精致的慎德堂内景
这是他们最后做出来的
九州全景
前后花了14个月
他们用的这个《我的世界》
是一个沙盒游戏
简单来说就是
大家可以用方块自由地造东西
也就是说,这上面的一砖一瓦
都是他们一点点造出来的
你看,新手玩家
造出来的东西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你玩的时间够长
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多的材料
造出任何你想造的东西
图:建造过程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堪称专业级玩家组建的团队,一起来合力造一个庞大的作品,《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
说实话,MC的作品蛋蛋姐见过不少
但是今天的这一个
无论从建筑规模之宏大
还是还原的细节精致程度
还是建造者的决心和情怀
都让人叹为观止
图:圆明园景点正大光明
图:圆明园景点方壶胜境
图:圆明园景点茹古涵今
不过他们除了热爱Minecraft这个游戏
也对中国的古建筑情有独钟
为了造出这个圆明园
他们先后实地考察起码四次
研究相关的地形、比例
然后参考了很多出版资料
例如《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
还专门想办法咨询了圆明园学术界的专家。
图:圆明园景点九州清晏
因为团队的所有人
都是业余时间做这个事
大家都在全国各地,
各个年龄的都有,
有的是学生,
有的是工作了,
也有的在国外。
大家平时主要是在网络上联系,
每周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一起来还原建筑,
保证一个合适的工期。
图:圆明园景点海晏堂
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像是这个线法画就是很难的一个,
要从正面看上去就像建筑一样,
但其实是很多平面图构成的。
图:制作过程
图:圆明园景点线法桥
正是遵循这样的初衷
圆明园第一期制作完成之后,
他们还专门做了一个视频
《万园之园·圆明园》
讲述的是一个很有90后风格的穿越故事
故事的最初,出现了几个小伙伴
一起去游览圆明园遗址
(没错,他们还把遗址也重新造了一遍)
然后一不小心,
小伙伴穿越了!
回到了圆明园被毁之前
万万没想到
就这样走进了一场
猝不及防的视觉盛宴
图:碧桐书院
图:圆明园景点上下天光
圆明园
1707年建园(另一说1709年),
“圆明”二字的含义为:
“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
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即,个人品德圆满无缺,
政治业绩明光普照。
图:万方安和
圆明园建圆至被毁的一百五十年间,
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
皇帝平均每年驻园时间达近200日。
雷氏家族之雷金玉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
图:万花阵
1860年10月18日,
英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和圆明园一同遭遇火劫的,
还有清漪园、静明园、
静宜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
至今没有精确数字,
原因是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战火中遗失,
已无法精确考证,
粗略估计有150万件。
图:方外观
大火过后仍有部分景观建筑完整遗存。
火劫过后的一百多年,
圆明园历经木劫、石劫、土劫,
不复存焉。
圆明园当今最被世人所知的
就是西洋楼遗址,
然而西洋楼的建筑面积
只占全园面积不到百分之二,
大部分人对占绝对主体的
中式园林部分知之甚少。
图:海岳开襟
几十年考古和复原,
逐渐恢复了园内的植被绿化和山形水系。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
正式向社会开放游览。
图:蓬岛瑶台
到视频的尾声
主人公们回到了现实
这时候再次看到如今的
圆明园遗址
真的是泪目了。。
这是如今的关水法遗址
这是曾经的圆明园盛景关水法
这是如今的圆明园标志性遗址
大水法
这是曾经的圆明园大水法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
诉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据四蛋说,这个视频里
展示的只是圆明园第一期的工程。
后面预计还有两回,
因为圆明园一共有150景,
他们计划还原其中的50景。
到现在他们只完成了大概30%,
所以大家看到的
还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圆明园。
就连这个视频的拍摄都历经艰辛
在整个视频里面,
10分16秒以后的那个全景视频片段,
他们用了6个人各自的电脑,做好分工,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才渲染出来了这一个几秒钟的全景片段。
团队里还有专门做原创音乐的团员,
视频背景的音乐也是们自己作的 圆明园并不是史诗工坊团队的
第一个作品
4年来,他们还做过
史诗工坊作品:古都丽江
史诗工坊作品:神都洛阳
史诗工坊作品:桃花源
四蛋说:
制作过程真的是极其困难,因为是已经被破坏的建筑,而且所有的资料非常少,比起故宫这种,不过能够还原圆明园给大家,展示她的中式建筑的一面真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
感谢这群年轻人
他们用一砖一瓦
让我们看到
中国自己都不认识的圆明园
和我们早已忘却的
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