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无数次的巧合,在阿里云与腾讯云的各种市场活动中上演“撞车”,我们很容易发现,过去双方在云端的布局之争,已经转入了实质性的落地之战。
2016年,无数次的巧合,在阿里云与腾讯云的各种市场活动中上演“撞车”,我们很容易发现,过去双方在云端的布局之争,已经转入了实质性的落地之战。
8月12日,腾讯“云+未来”峰会走进苏州,腾讯云第一次将“云+未来”这一区域性的落地活动,开进阿里云的腹地,长三角地带。我们还记得今年4月,阿里云栖大会直接选择在腾讯云的大本营深圳召开。
无论是无意还是巧合,常被形容成新一轮“二马相争”的腾讯云和阿里云,在资源部署、技术储备、品牌形象和未来的战略上有太多的相近之处。
我们知道,云计算已经进入到长尾市场,在中国各地的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进化长周期内,有无数的市场机会等待收割,包括全球云计算的老大AWS也终于在8月初,拿到了在中国正式商用的牌照,可以预见更为激烈的云端大战,将会在区域市场打响。
基因之辩
当然,谈到对阿里云和腾讯云最直观的认知,当然是对阿里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先入为主的印象。
阿里是典型的电商基因,这和亚马逊有些相似,都是为了解决高速增长的业务与传统IT架构之间的矛盾,实现合理的成本结构和可扩展性,并走出的云计算之路。而腾讯云则有明显的社交基因,它是最早就建立在云端的业务模式,和facebook类似,基于自己的业务定制了云端的标准,并最终对外开放了技术服务。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阿里云和腾讯云,都是源于自身对互联网业务的探索,并通过技术积累,最终实现了对外的云服务开放。这是,两家云计算公司在基因上的相近之处。
但是由于阿里和腾讯的两者属性不同,阿里云和腾讯云在早期的云计算市场切入点也各种不同,比如阿里云是由创业人群切入,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最早,而腾讯云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始终在游戏云和视频云业务上保持领先。
两家公司在云计算品牌的打造上也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却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双方都在通过机场广告来实现品牌的扩张。相比而言,腾讯云的广告更为直接明了,通过滴滴公司、富途证券和斗鱼直播这些客户的证言,直接宣传自己的值得信赖。而阿里云的广告“无法计算的价值”要较为虚幻,它从计算的角度,展示了阿里云对DT时代的愿景。
如果说,在进入到2016年之后,腾讯云和阿里云最为接近的市场之争,那应该就是云栖大会和云+未来峰会,在中国各地对市场空间的再次分割,这也是一次新的战场升级。
区域之争
以阿里云栖大会为例,过去大会主要面向开发者,现在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去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云栖大会,就是阿里云和杭州政府共同举办的。马云也说,“未来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治理离不开大数据,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三通一平,而是应该考虑计算能力、储存能力、数据的整体服务能力。”显然,阿里云的业务重点,也转向了地方政府和传统行业。
在今年北京和深圳等地的云栖大会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成为了大会的座上宾,中石化外,12306、中石油、海关总署、国家电网、中国气象局等等大中型政企客户也纷纷出现在阿里云的客户名单上。
同样的,在腾讯云的“云+未来峰会”苏州站中,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认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推动力量。云不仅是企业托管数据的方式,而是企业从业务逻辑上拥抱互联网、商业模式上融入互联网的基础,大数据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宝贵资产,也为产业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
与今年的深圳云+未来峰会一样,腾讯云更多的与地方政府,地方的企业形成了互动。从过去打造全国一盘棋,走向建立区域化的地方云生态,这是腾讯云在全国各地进行落地,并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一步棋。
我相信,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会走向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局面会随着资源、技术能力和视野的不同逐渐显现。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区域扩张,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
事实上,阿里云栖大会已经成为了阿里云在各地市场拓展的第二品牌和新名片,同理腾讯云+未来峰会,也逐渐变成了腾讯云在各行各业进行云计算布道的有力武器。目前看,这两大云计算会议在全国的碰撞并没有全面展开,未来会不会有更为直接的交锋产生呢?我们拭目以待。
未来之战
从地方市场的军备竞赛,到机场广告的顶端对标。腾讯云和阿里云所展现出来的双雄会格局,还远不止眼前看到的这些细节。
首先,8月9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宣布启用全新动态logo。新LOGO全面提升了阿里云的品牌形象,并加速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新的LOGO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以代码中常用的符号“[- ]”来代表计算,而放弃了原有的“云”字。
实际上,阿里云并不是今年第一家启用新LOGO的云公司。在今年3月,腾讯云的“云+跃变”战略发布上,腾讯云就为自己更换了新的LOGO。这一新LOGO更加强调“云”形,这也体现了当前腾讯对于云计算的坚持。
其次,两家公司在市场顶端的投入也进入白热化的“烧钱”阶段。在去年“云+未来”的腾讯云技术领袖峰会上,腾讯宣布在2016年将投入20亿现金,未来5年腾讯将保持每年投入20亿的水平,对腾讯云的投入预计将超过100亿元。同样,阿里云也在去年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60亿元人民币的注资,阿里云也成为了阿里巴巴战略型的业务。从两家公司在机场广告的布局上,也可以看出两家公司高举高打的决心。
第三,在用户层面,腾讯云和阿里云将在混合云的市场需求上产生更直接的产品与技术的对撞。
我们知道,随着云计算被企业全面接受,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在下一步战略的重心都会转向企业级市场,混合云的模式,也是如今的中国企业更容易接受的云化之路。
根据某权威机构,在2016年初的企业调研数据显示,几乎100%的企业用户接受了“云为先”的理念,其中82%的企业具有混合云的运行策略。我认为,正是这一趋势的确立,才衍生了新一轮,在区域市场的军备竞赛。
腾讯云在2015年就宣布可为企业定制云服务的VPC产品,这是标准的混合云服务,而在2016年腾讯云又推出“黑石”,可以在私有网络下生产出成批的高可用独享物理主机,以加速互联互通的方式来升级混合云。
阿里云方面,在今年4月21日,2016年的首场云栖大会深圳站上,一次性放出了Apsara Stack专有云产品,以及数十款面向企业级市场的产品,其中的专有云被看成是阿里云用以撬动企业级市场的独门利器。
第四,海外视野之争。阿里云在8月9日的北京云栖大会上宣布,其欧洲、澳洲、中东和日本数据中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放服务,阿里云也是国内最早选择出海作战的云计算公司,去年阿里云的数据中心首先登陆北美。
腾讯云也在近期发布了最新海外计划进展。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腾讯云在全球的布局全面加速,除中国、香港、新加坡、北美之外,南美、欧洲、日本、俄罗斯等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将陆续开放数据中心相关服务。
相比于AWS在中国市场的正式商用,我更愿意看到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首的中国云计算军团在海外开疆拓土。
总而言之,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双雄会态势已成,这是中国云计算的福气,也是应有的局面。根据阿里云和腾讯云的财报显示,两家公司都在以超过100%的速度前进,离他们在中国市场短兵相接的日子也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