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最近真是大红大紫,先是在上海获得媒体、用户大量关注,这几天开始在北京运营,又成了各个媒体关注的重点,朋友圈里也被这辆银橙色小车刷了屏。
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开锁,不用的时候停在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即可,半小时收费一元,这样简单易用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产物,对于我这种饱受“最后一公里”困扰的上班族来说,确实是一项很棒的服务。
然而,在尝试两天之后,我决定放弃。
方便和不难骑的抉择
摩拜单车确实很方便。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附近的车辆,看到有合适的还可以提前预约,车辆覆盖感觉还行,除非特别偏的地方,基本都有车,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是方便的地方。
然而,摩拜单车太难骑了。拿摩拜单车跟骑山地车、公路车比肯定不公平,但实际情况是,摩拜单车比普通的自行车还要难骑很多倍。
为了方便、返修率低,车子没有链条,靠轴来传动,虽然免去了传统自行车爱掉链子的毛病,但实际上踩踏起来要吃力了很多,尤其是刚起步的时候,需要特别使劲才可以;另外我估计车身增加了发电装置,为保障gps模块、芯片、网络正常使用,这也让骑行变得更加费力;它的车胎是实心胎,尽管不会有爆胎的危险,却增加了车身的重量,加之铝合金车架、车锁等,整车重量达到了25公斤,车重除了起步慢,滑行的距离也变短。
此外,车座没法儿调节也是硬伤。对于身高180的我来说,骑摩拜单车就是一种折磨。骑过山地车的人都知道,当脚踏在最低处,腿伸直与地面呈90度,才是最舒服、省力的骑行姿势。然而摩拜没法儿调节车座高低,所以每次骑行都感觉像是蹲在车座上,3公里下来,屁股被压迫得就有点疼;腿没办法伸直,窝着骑车,加上车沉需要用力,两天下来膝盖开始疼了。
另外,刹车难用、没有车筐这些小问题,也影响着用户体验。
“每当我们纠结细节时,都会回到一个标准:方便和便宜。这是公共自行车的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两点,就需要车辆稳定耐用,因为频繁返修的成本难以承受,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只能尽量满足。”摩拜单车CEO对媒体说。
确实,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想从0开始制造一辆结实耐用返修率低的车,实在很难。这从张向东做700Bike的艰难经历就可以看出:为了达到预期效果,700Bike的很多零配件都是重新找工厂、重新制作模具做出来的,这也导致有些产品延迟发货、推迟上市。
但是,作为一辆自行车,如果骑着都不舒服,那还不如走路或者寻求其他交通工具。不难骑,应该是标配。
据说摩拜单车团队已经在想办法,比如把轮胎做细、优化轴承,用特种塑料替代金属车身等等,希望下一代单车能变得好骑。
成本核算
在难骑的前提下,我开始计算我的成本。我的使用场景是地铁站到公司,从公司到地铁站,每天花费2元,一周是10元,一个月下来是40元,一年就是480元。但其实我只是往返地铁,那为何不花100元从58同城上买辆二手自行车放在地铁站呢?一方面车要好骑很多,另一方面车有残值,不想骑了再转手卖掉,也能剩个四五十,成本被进一步节约。有人说”车会丢“,确实会有这个风险,但一般普通二手车被偷的概率还是比较小,再配个好点的车锁,问题应该不大。
另外是时间成本。骑车本来的意图是节省时间,但因为种种原因,找车的时间成本变高。首先是定位的不准确。虽然摩拜单车的定位已经做的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偏差,有时候明明车就在附近,但就是找不到,有可能在马路对面,有可能在楼里,有可能在花丛中……
另外一个原因是潮汐效应。上下班是人们用车的,在这个时候,用车需求多的地方车数量会变少,比如昨天上班以后发现公司附近有不少车,但下班时就一辆也没有,需要走五分钟去找最近的车,到地铁口发现原来车都在这里……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想解决这个问题,增加车辆并不是一个明智决定,因为如果大家都只是上下班使用单车,那白天大量的时间就会被被闲置。这样的利用率低,摩拜单车想回本都难,更别说盈利了。
这只是一个普通用户的感觉。至于摩拜单车的成本是多少,活跃用户有多少,使用率是高是低,官方都没有透露。如果有这些数据,可以简单算出摩拜单车到底能不能挣钱。
尽管账户里还有6块钱,不过我已经准备把押金退了,买个二手自行车骑。当然,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解决。摩拜单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想把这个生意做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