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史诗巨制《宣武门》曝光一组剧照,以恢弘之势解开了这部讲述百年国史电视剧的神秘面纱。该组剧照从服装、道具、场景、风俗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加之精美绝伦的构图效果,将《宣武门》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电视剧《宣武门》讲述了北京宫廷玉雕匠人李天顺几代人为保护一只寓意国运昌隆的玉石榴,从清末的城门里逃出,又在120年后的“十九大”走进北京城??该剧通过一尊“玉石榴”,将一个大国小家的起起落落,中华民族的大民族气节,新旧交替的时代变迁一一展现。
据悉,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民委、北京市文联、北京电影家协会携手康曦影业、励合传媒和博纳时代共同打造,并由康曦影业制作,励合传媒发行。任重、王自健、童蕾、李依晓、张丰毅、斯琴高娃、李成儒、李光复、马精武、田华等几十位艺术家倾力加盟。
作为本剧历史重要的见证者——宣武门,时常需要出现不同年代里的城门特写画面。什么时候有护城河?什么时候城门上有满文?什么时候城门上孔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这都是考验一部“历史正剧”是否够“正”的重要标尺。在横店影视城,《宣武门》剧组依照历史将5个相似又不同的“宣武门”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除了宣武门,剧组还特意搭起了一条老街,这条老街也循着宣武门的变化随之换了5次样貌。“我们遵循历史资料1:1还原了宣武门,从框架到细节。”
此组清末篇剧照多数为近景大场面剧组,画面人物众多,以慈禧行宫为主,为契合慈禧的人物特性,建筑风格及殿内风格以明黄和暗红为主要色调,宫廷的恢弘大气及服饰道具的质感跃然眼前。画面中慈禧的威严,太监、宫女的仪态,大臣的礼数虽被定格于画,却因灵活的构图方式而动静平衡,代入感极强,仿佛观者也身处其中。而民国篇剧照,冷冽逼臼的质感更为突出,表情凝重色调灰暗,似乎预示着国家命运风云突变,虽没有战争的血肉横飞,但密布的阴云和人物的愁绪充分传递出了动荡年代的不安。
服化道考究严谨 原汁原味再现逝去历史风貌
不仅做到“真实”,在细节处,《宣武门》也是下足了功夫,本次曝光的剧照以宣武城门和宫廷之内为主,这些场景中包含了建筑雕刻纹路、服装、纹饰、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士兵兵器、盔甲,都参考了相应时期的大量史料,比如慈禧的龙华、钿子等通过再次加工将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浓郁的中国风渗透浸染到整部作品当中,正如这部戏的导演王小康所说:“服化道除了可以尽快帮演员进入角色外,对观众也是一种尊重。”
从剧照来看,清代末期,富丽繁华的清代盛景依旧还在,主要人物慈禧所处宫殿大气恢弘,尽显时代风韵。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气背景下,景泰蓝香炉、青花瓷器、紫檀木的雕龙轿子,满殿的透润玉器等道具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服饰方面,不同场合,慈禧太后身着的服饰、旗头不同,有暗、有亮,但都轻奢华丽,妆容方面,眉毛,鬓角,胭脂、唇色等也都都严格遵循史料记载,其余宫内太监、侍女,服饰素雅低调但同样穿绸裹缎不失质感。
民国阶段剧照中,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人物发型以短发为主,军人服饰以方便战斗的军装为主,平民服饰以褂衫为主,但整洁齐整,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除了置景方面的考究,“更重要的是举手投足间要有历史的味儿!”王小康导演十分在意《宣武门》的“精气神”,于是他特意邀请了服装专家、民族学家、礼仪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从礼仪到民风进行全方位的指点。剧中,有一个丧葬仪式,整个葬礼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拍了一整天。期间,从杠夫的人数、孝属的位置、片幡、雪柳、吹鼓手的乐器,甚至于扔纸钱的技巧都一一还原老北京的习俗。
《宣武门》独特的民族设定,展现了乱世中一代人的曲折而又带有悲歌性质的命运,深刻体现了中华精神与民族气节。“民族题材很珍贵,不应乏人问津。”导演王小康希望《宣武门》既“主旋律”又“流行”,既“严谨”又“好看”,能为民族题材电视剧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