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某产品时,你是否为创建用户名和密码设置而苦恼?如果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的方式注册登录,你是否愿意接受?用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又有何利弊?
AppSo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带你了解手机号码一键注册是怎样流行起来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1.一键注册/登录,就是这么便捷
WhatsApp在广泛使用之前,都称不上是通讯app。其创始人Jan Koum的初衷,只是想让用户无论在健身房,还是在会议中,都能通过简洁的界面轻松查找联系人,并在众多对话列表中查看信息。
基于其之前的用户体验,他深知注册时需要创建不重复的用户名和各种密码设置要求的麻烦。于是在WhatsApp的开发过程中,Koum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号码一键登录。他还将手机通讯录与之关联,用户登录后可查看已在使用WhatsApp的好友。
这种「吸」粉方式,实在是高,关键是可以自动推荐通讯录里「躺尸」的联系人,重叙旧情。「其实我也很懒,记不住Skype密码,」Koum说,「每次都只有再注册新的账户,从头再来。一个暑假,我可以创建至少3个账户,有一句话真的不知当不当讲。」
这么看来,通过手机号码一键注册/登录是WhatsApp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有过传统通讯app的痛苦体验,再看看如此简洁的界面。」Koum补充,「你就明白我们的初衷了。只需要短信就能解决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WhatsApp,图片来源:Pexels
WhatsApp是最早将手机号码和账户绑定在一起的app之一。如今有很多社交媒体平台,比如snapchat, Twitter和facebook Messenger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这种据称非常安全的注册登录方式,方便得无话可说,它的核心就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的验证码。
一串普通数字组成的手机号码,取代了用户名和密码,从此上网更加轻松无阻。既然它帮了你这么大个忙,那就一定要用生命守护它,因为它就是你的生命。
2.那你又是谁呢?
网络世界中,科技巨头都声称其为「唯一真实的ID」。Facebook Connect跟随你渗透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它就像你的虚拟护照,让你免签进入各大热门站点。Twitter一直都希望通过「@用户名」让用户便捷登录,而Google+的「+你的名字」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需要对方已注册使用Google+。
不仅是科技巨头,人气较旺的开源登录工具OpenID也通过简单的URL地址将个人邮件、用户名和个人介绍等信息关联到一起。
FIDO联盟(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通过Google,Visa,Samsung,Intel等成员的联盟,打造出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更强有力的安全登录设备。
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尽管极具争议,美国政府仍推出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NSTIC)。在该战略框架下,每个用户都有专属的「网络身份证」,用于登录任一站点或平台。
这么多行动的背后,肯定有做得风生水起的。但有没有谁能拿到畅行无阻的PASS卡?然而并没有。
那手机号码做得到吗?智能手机的通用性,将通讯录变为一座金矿。对各类社交媒体app来讲,它是宝贵的财富。
「好友列表里有许多好友的手机号码,」尼克·福克斯(Nick Fox),Google通信产品副总裁说,「你不需要去管理新的联系人,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都在app里。」
图片来源:WhatsApp Q&A
当然,如果你在用Allo(Google推出的通讯软件,类似Facebook Messenger)的话,你也可以给某个好友发送一条消息。如果对方没有使用Allo的话,这条消息会以短信形式发送——顺便还可以邀请对方注册。
随着个人生活与互联网的不断渗透,通过单一方式验证个人身份就显得愈为重要。它可以帮你找到联系人,让他人找到你,还可以保证你的安全。
换工作可能会出现邮箱地址的变更,或者也有乏于输入[email protected]这类「字母+数字」邮箱地址的情况。相比之下,手机号码的优势就出现了。
我们可以在不同设备间同步通讯录、日程,但不会轻易更换手机号码。
此外,手机号码的区号还可能显示个人住址的区域信息,就像荣誉勋章一样,通过简短的3个数字,就向他人展示出你的个性。
3.你能告诉我你的手机号码吗?
手机号码的安全性的确比密码要高,但仍不是最完美选择。骗子仍然可以窃取或复制用户信息,通过SIM卡窃取相关信息也易如反掌。
图片来源:Pexels
而且还有其它潜在问题:你可能从来没有向Amazon透露过你在某家银行的密码,但他们都有可能知道你的手机号码。
「你的手机号码……应该和不少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信息关联在一起,」私家侦探Thomas Martin说,「这个小秘密进一步反映出手机号码的重要性:你想想,除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信息,你还有多少地方用到了手机号码?这背后庞大的数据库,细思极恐……」
谨慎公开个人手机号码。当然,你也可能会去买一次性手机卡,或者选择Sideline和Burner这类可以提供匿名服务的供应商。Burner的联合创始人Greg Cohn说,「用户最开始使用我们的服务,大多是用于约会或者黄页。到后期,我们发现其背后的目的远不止这些。」
用户(特别是社会名流)不希望泄露其个人手机号码。销售人员也希望在同一设备上将个人电话和工作电话隔离开。
有朝一日,手机也有可能直接取代手机号码,作为主要的身份识别方式,至少可以在认证环节。有些app根本不需要设置密码,但每次登录都需要发送验证码到手机上。
有些智慧家居设备还可以探测手机状态,并可以推测其一直处于其拥有者几米范围内。你就是手机,手机就是你。
这种趋势会越显突出,因为如今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流行。用户不再将各种设备放进包里,而且直接穿戴在身体上。
毫不夸张地说,能比手机号码更私密的东西,真还数不出几个。所以,好好地护着它,珍惜它,把手机号码给别人时一定要三思,不要随处留下手机号码。
这些普普通通的数字,组合在一起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它完全可以取代你的用户名,邮箱地址,当然还有密码。
以后给别人手机号码时,千万不要过于「大方」,一定要凸显其尊贵。让别人在拿到你手机号码时,除了无比荣幸,还是无比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