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要证明自己在笑,真的需要好努力。”不少网友这样感慨。的确,在网络社交环境中,许多词语表达有了特殊的含义。就拿“笑”来讲,在网络社交中,至少有以下几种引申义——“哈哈”代表“滚”,“哈哈哈”表示“好无聊”,“呵呵”则表示“懒得理你”……这些“潜规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为此,还有人特意整理发布了《新世纪社交礼仪》,让不少网友“无比赞同”。
这种社交平台上的礼仪被专家称为“泛社交”,其发展变化会对网友们的社交心理和社交模式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重构社交礼仪
很多时候,多打一个字,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好”表示“我同意了”,“好哒”表示“我开心地同意了”;“嗯”代表“我知道了”,“嗯嗯”则意味着“我愉快地知道了”。
在网络社交中,词语被重新定义,礼仪被重新构建。以前普遍遵循的礼貌和规矩,因为在使用的过程中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添加了新含义,而偏离原意。
《新世纪社交礼仪》从词语、标点、表情包等使用方面总结了在网络社交中,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情不该做、如何避免尴尬,重新界定了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和界限。
比如,“我去吃饭了”的意思是,“这个话题聊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已经稍显尴尬了。”再比如,一句话结尾加句号会显得很生硬,可以选择用“~”、表情或者什么都不加来代替。而使用表情包,则是化解尴尬的绝佳办法。
同时,网络社交也在影响着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改变着社交规则。比如,发语音信息时,应先与对方确认是否方便通话;朋友圈若有多条评论,有共同好友的,都要回复;不回别人微信前最好不要向朋友圈发其他信息……
另一方面,从前被认为是“没礼貌”的举动,因为时代的变化,也变得可被接受。比如,辅以表情可以轻松地表达拒绝,聊天可以随时开始和结束,没有正式的招呼和再见,这在微信中就是常态。
其实,不管是在现实社交中还是在网络社交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不断更新着的规则和界限,而我们,需要在这些变化中彼此触碰,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共同遵守大家所认同的社交礼仪。
拓展社交边界
有心理专家解释说,当对方向你说了很多话,你却只有“嗯”“哦”等回复时,可以说是冷暴力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网络社交中“一字之差,语义相差万里”的原因。
社交工具对我们的影响不再是技术性的,它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社交行为,拓展我们的社交边界。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150定律”,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网络社交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一数字。
一家社会关系调查研究机构以QQ和微信对比分析发现,我们曾经在QQ上约陌生人一起玩游戏聊天,但是微信从开始起步就定位于熟人社交,陌生人进不了朋友圈。发展到今天,微信朋友圈扩大了,很多人的微信好友从熟人往“半熟人区域”甚至“三分熟”“一分熟”延展,这是网络社交圈扩大的必然趋势。
然而,近期微信也在不断推出更新版本,对网络好友加以区分。早前发布的版本中,用户可以设置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增加到了三种选项:“最近 3 天”“最近半年”和“全部”,曾引起圈友们一片哗然。而微信近期推出的最新版本,“批量管理不常联系好友”功能正在“灰度”上线中。使用这一功能,可以批量管理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没有回复过朋友圈的微信好友。有网友尝试这个功能后发现:“微信中60%的好友竟然都成了陌路。”
影响社交行为
网络社交礼仪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交环境。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延伸,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这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其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描述了当下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作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把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人们更乐于通过社交网络连线到其他的地方。我们对技术寄予厚望,对他人却视若无睹。
早在网络兴起之初的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期刊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研究发现,网络的使用对被试者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缩小了他们的社交圈,减少了他们与家庭的交流,增加了个体的孤独与抑郁水平。
在网上维系友谊也有不少风险。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蕾切尔·格里夫指出:“由于电子通信的本质所限,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细微之处可能在网上遗失。本来在喝咖啡时和朋友随口说的一句话,就算朋友误解也能及时澄清。可是一旦到了网上,那句话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许多人都会看到并产生误会。”
从另一方面讲,网络社交对维持“弱人脉”很有效。学者发现,社交网络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原本那些分开之后不会再保持联系的所谓“弱人脉”,现在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保持联络。一项研究显示,友人之间住得越远,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交流就越密切。对这些朋友而言,社交网络把一段记忆中的友谊和一段实实在在的友谊之间的区别抹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