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近期完成对小蓝单车的收购,并且已经签署了收购协议。同时,滴滴正在孵化一个共享单车业务,内部代号“海棠”。
尽管这些说法尚未得到滴滴确认,但结合界面得到的消息,这很可能是真的。
前段时间,关于摩拜和ofo的合并,界面得到的消息是,滴滴是最早推动合并的一方,而且它的合并方案的目标在于,拿到合并公司的管理权,继续控制出行生态。
于是滴滴很快找到腾讯,滴滴的大股东,同时也是摩拜的大股东,腾讯没有必要同时支持两边烧自己的钱。不过,腾讯同时把摩拜作为支付和小程序推广的战 略入口,基于此并不想放弃控制权。但鉴于与滴滴合作,腾讯的话语权还是很足,所以尽管态度暧昧,腾讯也是倾向于合并,和滴滴保持默契。
在ofo现在的架构里,已经有传闻滴滴系一度抢夺了戴威的话语权,双方不和传闻已久。而滴滴的合并方案更是没有了戴威的位置,于是,ofo和滴滴彻底反目,戴威去找阿里寻找新的大腿,界面得到的消息是,阿里马上要投ofo。
但摩拜管理层极端抵制合并,觉得ofo支持不下去了,也不会拿到新一轮融资,只要耗着就可以了。
摩拜创始合伙人、天使投资人以及董事长其实希望合并,因为太烧钱了,再不控制明年可能会崩。但不可能同意由滴滴来控制合并后的公司,他自己在出行生态的多个布局,都可以依靠摩拜的流量平台进行连接,释放更大的能量。
摩拜在整个出行领域上的野心一点儿都不比滴滴少,在它还没有释放出来之前,还不到它考虑合并的时候,更不会同意由滴滴来控制合并后的公司。
除了腾讯,滴滴的合并方案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它试图借此继续控制出行生态的野心也同时破产。同时,滴滴已经失去了对ofo的控制,以及其主营业务正在受到攻击,腹背受敌。
同时,这意味着,出行生态将迎来新的重组契机。
摩拜的野心已经不止于共享单车了,而正在出行领域上扩张边界。摩拜早在2017年6月,已经注册了新的“摩拜出行服务有限公司”,与首汽约车战略合作打车平台,连接嘀嗒拼车,布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
嘀嗒拼车即是易车网的一项投资,去年11月,蔚来又投资了首汽约车,而易车网和蔚来则是由创立和领导的。摩拜的出行场景扩张和在出行领域的投资布局紧密相关。
除了,摩拜的整个创始团队都跟汽车相关。创始合伙人之一胡炜炜之前是汽车口记者,CTO夏一平曾任职福特,克莱斯勒的车联网产品研发部。甚至摩拜后来找来的CEO,前Uber高管也曾身处汽车领域。
曾经没有像滴滴这样的打车场景上的战略协同可能是摩拜的软肋,但同时,也让它拥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想象力。
另外,界面得到的消息是,摩拜正在暗中接触美团。后者是摩拜的投资人,以及也在觊觎出行领域,涉足打车和分时租赁,二者接下来或会走到一起,结成反滴滴联盟。
阿里一旦决定投ofo,可能还会扶持它进一步在出行场景上扩张。 去年12月,马云在乌镇互联网大会接受采访时表示,知道腾讯希望将共享单车企业合并,但共享单车要有公益心态。“不能为了垄断、为了早点收钱而做。”这验证了上述所说,滴滴腾讯在一起推动合并。以及,阿里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发生。
对于早先打车平台的合并阿里是有悔意的。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他原本想同时得到阿里和腾讯的支持,但阿里对王兴表示,“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因此,阿里把打车平台的那次合并认为是战略失误,把滴滴看作是腾讯系,以及后来美团也选择了腾讯。因此阿里很有动机在出行生态上扶植新的代理人。
不过,阿里是否会重仓ofo还存在很大变数,一个原因在于阿里已经有一个标的了。
早在2014年,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就通过其投资公司(上海云鑫)投过永安行。2017年3月,蚂蚁金服原本宣布投资永安行旗下共享单车业务永安行低碳,后因永安行IPO而不断搁浅。之后阿里转而投向ofo,但并未控股。
2017年8月,永安行上市,之后将永安行低碳从报表中剥离;10月,宣布与哈罗单车合并;12月,哈罗单车依次获得两轮融资,D1轮来自蚂蚁金服、威马汽车、富士达、成为资本;D2轮来自GGV、复星。
根据永安行的公告,我们可以看到哈罗单车和永安低碳合并以及融资后的股权结构,蚂蚁金服持股32%,成为合并公司的最大股东。
“被当做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马化腾曾在一篇哈罗单车融资的报道下留言,暗示阿里对共享单车支持的动机在于支付入口的战略地位。
有趣的是,易车、愉悦资本、BAI也作为哈罗单车的早期投资方成为合并公司的股东,这三家均和摩拜的投资方有联系,尤其是,易车由执掌。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哈罗单车有一个投资方是威马汽车,是一家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商,这也代表了哈罗单车未来生态扩张的。
实际上,永安行自己也在跟北汽新能源战略合作。
新能源汽车以及分时租赁,是各个玩家都在扩张的出行新场景。
摩拜已经与贵安新区、新特电动汽车等达成战略合作,在贵阳上线分时租赁。其次,依托蔚来汽车还在集结更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源,将来也有可能跟摩拜连接。
12月21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超40亿美元融资,这笔资金用途的一个即用于投放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以及建立充电桩网络。
此前,滴滴已宣布成立全球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筹备搭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体系“小桔充电”,还与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合资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
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经不只是单车了,战争已经蔓延连接到新能源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以及整个出行场景。
基于各家边界扩张的野心都未完成,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合并。
滴滴依靠打车平台建立了自己在出行上的生态,开拓了拼车、代驾、租车、二手车买卖等等和出行相关的场景,主导了中国的出行生态。
在共享单车刚刚出现的时候,根据财经的报道,当时的状况是,
一些聪明的投资人在试探并等待滴滴的动作,他们的犹豫在于,出行领域滴滴最大,如果做一个2×2的角色矩阵来分析这个游戏,四种结果分别是:滴滴自己做、滴滴扶持摩拜、滴滴扶持ofo、滴滴什么也不做。他们最害怕看到的是投资之后第一种结果的出现。
根据ofo投资人经纬的肖敏的说法,
程维有三个选择:自己做、投ofo、投摩拜,而滴滴内部倾向于自己做,因为此前滴滴进入代驾、拼车等出行领域时,都是选择自己做而非投资。但当时的 时间点非常微妙,滴滴正在忙着和优步中国的并购,内部找不到很适合的团队来投入,同时,程维开始思考,滴滴是否可以像腾讯一样,用生态系统的方式扶持其他 企业。这个战略思路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滴滴对ofo的投资判断。
但共享单车的发展显然超出了滴滴的预期。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出行生态带来了新的变数,共享单车是一个获取流量更容易的入口,使用场景高频而刚需。这不仅会分流原本的打车场景,而且很可能取代原本打车的入口,成为整个出行生态布局的核心。
即不是打车平台向共享单车导流,反而是共享单车向打车平台导流,以及,向更多出行场景延伸。
基于入口级别的变化,滴滴不得不自己亲自做。但他现在做还来得及吗?
关于共享单车的壁垒,界面创业之前分析过,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共享单车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容易积累用户。同时,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一个单边市场,即只要获取用户一方的流量就可以,不需要做供需方的连接,因此壁垒很弱。
这可能也是摩拜主动涉足其他出行场景的一个原因,让共享单车的低成本获客能力为其他场景导流,同时让其他场景帮助自己储藏流量。
实际上,这也是烧钱补贴无效的一个原因,因为并不能因此积累流量和建立壁垒,窗口期效应很弱。按照这样的逻辑,滴滴现在做还来得及。
当然,滴滴可能也来不及考虑来不来得及做的问题,都得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