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延期至明年,网络上关于奥运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有种说法甚嚣尘上,认为唯有中国运动员方为职业选手,而众多外国选手则是业余爱好者。真相何在?
金牌之路:业余与专业的界限以田径为例,这可是奥运金牌的重头戏。世界田联设定的严格达标标准,几乎让非顶尖选手望尘莫及。想在男子百米赛道上一展身手?至少得跑进10秒05的门槛。即便是短跑强国如美国,10秒内也可能只是选拔赛的起点,国内激烈竞争,前三甲才能晋身奥运大舞台。至于跳高2米33、跳远8米22的达标线,更是彰显了专业水平的硬核要求。换句话说,不论职业与否,实力不过关,奥运会大门难入。
各国体制:职业与业余的模糊界线各国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千差万别,“职业”与“业余”标签难以一概而论。日本选手,多依托运动协会,享受训练比赛的支持,尤其是奥运备战时的奥委会资助,其精英学院机制堪比我国的举国体制,专攻金牌潜力股。反观英国,为伦敦奥运砸重金于优势项目,小众项目则面临经费紧缩,策略分明。
而美国,大学体育是孕育奥运之星的摇篮,NCAA是众多体育人才的孵化器。毕业后,天赋异禀者被赞助商相中,转型职业,加入专业俱乐部,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化道路。
总而言之,奥运赛场,实力说话。无论是体系培养的精兵,还是自校园脱颖而出的新星,能站上最高竞技场的,无一不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佼佼者。职业与业余的标签,在追求卓越的奥运精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各国各显神通,只为那一刻的辉煌,让我们共同期待真正的体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