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业界 > 正文

弹性社交的细分时代:用户密度为王?

2011-08-23 14:58 来源:网络

  人们都知道,“弹性社交”的概念来自于Color——一款国外的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它是LBS+SNS类软件的先行试水者,然而却以失败告终。围绕Color案例激起的关于“位置”、“真人社交”在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方面的前景探讨越来越多。最近的一篇文章《坑爹还是靠谱?弹性社交网络四大方面杂想》更是详细列举了国内外目前在做“弹性社交”网络应用方面的公司以及其产品特色。文中,作者对“弹性社交的需求基础——关系” 、“弹性社交网络如何建立?——场景”做出了详细解释。

  那么,基于“关系”和“场景”的国内弹性社交网络的视野和出路在哪里?

  针对《坑爹还是靠谱?弹性社交网络四大方面杂想》一文作者提出的疑问,本文综合各方观点,对弹性社交的国内视野试做探讨。

  细化的弹性社交

  在《坑爹还是靠谱?》一文中,作者认为弹性社交的需求基础是关系。笔者对此定义也有赞同,但观点略有不同。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去定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QQ/MSN一类的软件也归结到弹性社交的概念里面?QQ/MSN、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这类的强关系弹性社交也好,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兴起之后出现的街旁、在这儿IM、陌陌、飘信这类的弱关系社交也罢,其实它们都是“弹性社交”概念中的一员。大家试想:QQ/MSN里边,你是否会有好几个分类:好友、同学、同事、陌生人;而街旁、在这儿IM、陌陌、飘信这类的软件,你的联系人里边是否也有相似分类?

  并没有及其严格的限制。只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弹性社交”的应用更为广泛而已。或者说,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弹性社交”的应用市场出现了更细化的细分市场——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不再是PC端时代的大众使用时代,而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小众着手,走向细分市场的时代。

  以QQ/MSN为例,每个人的联系人里边,有各种分类的好友,其中和陌生人的交流诞生一个名词“网友”,也衍生出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网恋。而更多的人则愿意把关系圈定在自己的熟人里边,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这是一种泛社交,你的好友弹性范围较大。

  而反观最近较火的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则在出现之时,便是从小众开始的社交,是一种细化的社交方式,它和QQ的泛社交有所区别。

  以街旁为例,它出现在市场之时,便用“兴趣”和“位置”去 框定用户,即:你所建立的这些好友,都是和你有共同爱好才出席某次活动的人。比如某“音乐节”、“邮票展”等活动,基于兴趣来参加活动的人在某个地点被你“发现”,然后才开始的好友互动。这种“在附近”的互动减少了QQ中好友身份模糊不清、彼此信任度相对较低的“泛社交式”不确定性。

  以“在这儿IM”为例,这种细分趋势则更加明显:从商务活动、行业论坛/沙龙、会议开始,在值得信赖的场合,你对出席该场合的所有人士都有一个范围上的界定,对“好友”身份有初步的概念。而出于商业合作目的、扩大同行人脉、建立社交圈子等等目的,你对出场人士很好奇:哪些是对你可能“有帮助”的人?哪些是能给你带来“事业帮助”的人,在出场之前,很多人都希望事先“知己知彼”,好让社交活动不是那么盲目。和街旁的“兴趣”聚集类似,“在这儿IM”聚集的是商业、职场相关人士,他们的初衷从开始便是“小众化”的社交,和QQ/MSN的泛社交有所区别。

  细化的社交模式:用户密度为王

  既然从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市场之初便和QQ/MSN的泛社交有所区别,那么,这种细化了的社交方式,它们的市场宽度、广度在哪里?这种社交的未来会有市场吗?

  无论“泛社交”,还是“小众化的社交”,实质上,它们都以“用户密度”为王道,但泛社交和小众化的社交方式,其用户密度的概念有所区别。

  先从泛社交的用户来分析,QQ/MSN强调的是在任意一个地点,比如身在湖南的中学同学、在广东打工的发小、以及在新疆并没见过面的网友。这种社交的用户密度是用人口中的百分比去计算,从而增加了你们建立Q友的机率。它强调的是人口中使用软件的密度。

  而基于位置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强调的“用户密度”则不同。街旁、在这儿IM是以“同一地理位置”使用人数为基点。比如在“草莓音乐节”、“黑马大赛”这样的场所,能够保证现场使用软件的人数达到100%,从而去带动、增加人们的互动和交流。从市场前景来说,“用户密度”是小众化的社交软件生存之根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定要依靠现有SNS平台去发展LBS类应用软件。

  那是因为,小众化的社交软件起源的基础便是熟人或者“没见过面的熟人”。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实用”、促进现实生活中的社交。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