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留守力量”来自何处
【对话】
在社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普遍存在农村留守家庭和隔代教养现象。 如何合理看待这一现象,关系到国家和乡村振兴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质量,关系到我们如何有效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辩证看待留守儿童现象,首先要明确的是,父母缺位、父母分离必然会带来父母养育不足、亲子关系断裂吗? 2014年以来,吴重涵等人在两个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主题调查和户外活动,他们的处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负面“受害者”,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文化熏陶、亲子关系感知、学校和社区发现形成了基于自身视角的父母代在位(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的认知图式,这一结论对学校做好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合理选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具有启示意义,因此记者从江西师范大学
1.留守儿童,并不全然是负面“受害者”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守儿童常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处于学习上缺人辅导、生活上缺人照应、亲情上缺少温暖、心理上缺少帮助、道德上缺少引导、行为上缺少自控、安全上缺少保障的状态。对此,你们怎么看?
吴重涵: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显著特点是家庭成员分散居住在城乡。 这对中国传统农耕型社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 然而,从全球范围看,家庭在生活上的相互分离,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在社会转型中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伴生物,是被吉登斯称为现代“家庭时空的延长”的社会现象。 而国内对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担忧,以及这些不良问题的出现,被认定为是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关系破裂。 这种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中国对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也有利于社会加深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
但是,过于关注负面的事情,容易让孩子及其家人产生歧视意识,无助于孩子和家人的自立。 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独立自主,意志坚韧。 另外,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被认为具有“留守能力”。 2014年5月,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抱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
其实,对很多留守家庭来说,其离散化状态并不一定会带来碎片,农民工离乡外出未必意味着与乡村、家庭的疏离。 他们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维持性行为,顽强地维护家庭的完整性,发挥家庭的功能,包括养育孩子的功能。 同时,儿童社会化也并不完全由时空格局决定。 家庭和孩子都是能动者,他们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中,但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在历史情境中创造历史。 因此,我们有理由从更大的角度来提问,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纯粹的家庭结构时空扩张问题,还是家庭生活和知识贫困问题。 还是两者相关的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还存在儿童成长所需的积极亲子关系结构吗? 处于离散结构的家庭通过什么样的弥合机制可以避免家庭的灾难性破裂? 维持家庭的动力及其机制是什么? 揭示这些问题,不仅能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家庭的发展带来正能量,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增添更多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父母的努力,维护着留守儿童对完整家庭的信心
记者:通过田野调查,你们观察到的当前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是什么样的?
吴重涵:我们的观察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情况,以及如何看待和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父亲外出工作留在家乡的事实。
对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很少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明白“家庭这个框架还在”,毕竟自己是有父母的人,与孤儿不同,他们的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着自己的成长。 当父母谈到打工的目的时,总是说“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 具体来说,就是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费、上大学和盖房子的费用等。 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通过汇款、送礼物、打电话、谈心、度假往返式团聚等途径弥合距离鸿沟,努力维持家庭亲密共同体状态,保持基本底线的亲子沟通。 正是这些父母的家庭维持活动,维持了留守儿童对完整家庭的信心。
不在家的家庭用电话交流,大多选择每周的周末。 通话内容除了日常的寒冷和温暖之外,还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是最常说的内容。 其次,提醒孩子在家听家长说话。 不要淘气,注意身体,注意安全。 保持比较密切的电话联系和沟通是一种情感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距离感。 周末有不能做孩子的作业时,会向父母求助。 但是,这种帮助经常因为父母不能接电话而不能成功。 但是如果电话接通了,父母即使没有解答能力,也会尽量想办法。 孩子也在电话里表达自己的诉求。 例如,买学习用品和玩具等。 一些孩子,特别是女孩更加认真地学习,不辜负外出父母的教育期望。 父母回乡时给孩子带礼物的比例高于留守老人,这些礼物主要是学习用品、衣服、食品、书籍和玩具。 生日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他们一年中最喜欢、最期待的一天,对4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在他们生日时,有55.3%的外出父母会打电话问候。
还观察了父母婚姻质量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 对某农村完全学业成绩的观察显示,父母关系和谐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与不留守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且略强于后者。 但父母外出时夫妻破裂、离婚,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孩子,将会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严重降低心理平衡和学业成绩。
对于不在场的负责任父母,留守儿童偏向于在场的具体父母。 观察到一些进入初中的留守少年在青春期故意调皮,不认真学习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引起父母的注意,让他们回去管理自己。 例如,14岁的男性在电话中对父母说:“老师说我的学习成绩又下降了。 请回来珍惜我。” 有些人故意不认真学习,其主要动机是“让父母觉得自己不是早点读书的材料”,可以“早点出去打工”,顺势而为,达到“想和父母重逢”的愿望。 留下孩子们对与父母共同生活片段的难忘记忆和情感依恋,构成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生活动力。
3.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场并不必然带来亲代缺位
记者:通过调查研究,你们对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什么新的看法?
吴重涵:分割式家庭模式在我国已大规模存在30多年。 “出门”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大事。 “出门”与否,“出门”是为了什么,谁“出门”,“不在家”,“出门”后的家庭情况怎么办,“出门”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很多发现父母离家出走并不一定意味着父母在家庭结构中的消失。 在父辈外出期间,家庭成年人对分割式家庭结构也不会坐以待毙。
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将子女寄养在祖先手中,流动儿童在学龄时被送回农村寄养在祖先手中。 从整个家庭体系来看,祖孙辈的隔代教养,其实是传统家庭夫妻制的变种。 传统的家庭夫妻制是“男主外女主内”,而在留守家庭中,外出的父辈暂时起着传统家庭意义上的“主外”作用,祖辈则暂时起着传统家庭意义上的“主内”作用。 在当前的城乡移民大潮中,这种新型的三代家庭结构,实际上是子女抚养的合作机制,是家庭合作机制。 祖先的参与使留守家庭“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成为可能。 在隔代养育中,“父母对这个家庭的贡献”“爸爸妈妈小时候做的事情和你小时候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同吗”“非父母工作的情况”等话题,加深了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心理上
父母外出的行为可以说是改变家庭世代间结构,取代核心家庭的主干家庭。 但是,以全球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外出成员和留守成员可以实现适时的互通,经济和情感的往来可以弥补不在场证明的局限性,让家庭重拾对家的思念和养育责任。 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位并不一定会带来父辈的缺位,很多留守儿童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家庭里生活、成长的。 “打开”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父辈在位的真实存在。 父母代在位作为留守儿童心理意义上的认知图式,不易被外界感知和观察到,但却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积极产物,家庭视角支持儿童成长。
4.留守儿童亲代在位,给学校教育带来什么启发
记者:当前,家校合作愈发受到重视,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可谓重大。你们的研究结果对此有什么启发?
吴重涵:学校从父辈在位解释模式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可以纠正我们在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合作实践中的模糊认识,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个是学校和谁沟通? 很多学校和老师模糊了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应该找谁沟通,大多侧重于与在家照顾孙子的祖辈和负有临时监管责任的亲戚沟通。 按照父辈在位解释框架,最重要的沟通对象不是在家照顾子孙后代的祖祖辈辈,也不是负有临时监管责任的亲戚,而是与留守儿童“不在一起生活”的兼职外籍父母。 父母才是保护孩子的精神家园和支持。 学校如何建立与异地打工父母的沟通是留守儿童之家与学校合作沟通的必由之路。 这种交流的想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二个是交流吗? 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不仅是孩子在学业和成长方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增进孩子与偏远父母的情感联系,强化父母的文化符号形象,刺激亲子间的情感体验,动态沟通亲子情感父母通过打工来培养“缺席”,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维持孩子成长的动力。 由于留守儿童父辈在位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学校重视建立留守儿童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保持儿童成长的心理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这样做,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成功实验例子。 江西省弋阳县的部分学校与来国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集中的义乌市召开了家长会。 家长会不会死板地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是录制下孩子在学校生活、向爸爸妈妈表达想法和祝福的视频,深深唤起父母心中的亲子感情和养育责任。 同时,将部分父母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一天拍摄下来,带回学校播放给孩子,深深唤起了孩子对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体验。 父辈的在位感,同时在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心中强化,转化为父母的养育责任感和孩子积极成长的强大动力。 家长会后,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明显加强,回乡看望子女的情况增多。 有些父母放弃了在外省打工,就近工作照顾孩子,带着孩子外出。
第三,观察留守儿童的变化,特别是学业大幅度滑坡和消极偏差等突然的消极变化,往往可以从外籍打工父母离婚导致的家庭破裂中找到原因。
四是引导留守儿童的老祖宗。 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养育为主,祖祖辈辈在养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孙辈与其父辈的关系至关重要。 如果祖祖辈辈正面增进孙辈对父母的情感体验,祖在位和父母在位都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 相反,对祖先的养育可能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对留守儿童祖祖辈辈进行替代性抚养教育的江西省家庭学校合作项目学校,留守儿童与祖祖辈辈、父辈关系更健康,整体家庭成长环境更好。
(本报记者王庆环)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