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加班文化”兴起后,各行各业开始出现了“内卷”。
无论是电商,还是教师、基层人员,甚至是工厂员工,人人都想要“反内卷”。 但是,某个行业的特殊性,让网约车司机游走在《劳动法》所保障的边缘。
不管是全职的滴滴司机,还是兼职的滴答出行、一喂顺风车,司机都没有稳定的法律保障,换句话说,干多干少没有规定。
一、网约车没有“加班”
在移动市场上,没有“加班”这个词。
以前称霸的出租车,因为办理车牌的成本很高,所以司机基本上是两班倒。 有人上白班,有人上夜班,有人不歇车。
而取而代之的是网络预约,因为没有车牌的麻烦,一个人一辆车,在这种情况下,司机为了赚更多的钱,只能拼命忍耐。
但是,靠年轻度过难关的收入,很快就会全部交给医院。 在享受了一段时间的“自由业”后,一些网上订餐的司机感受到了青春的残酷,开始怀念起曾经上班九点五分的日子。
二、司机的“挣扎”
一些“清醒”的司机为了不错过,在网络预约行业普及“定时工作制”。但是滴答出行、滴滴出行等平台,怎么可能让司机得逞。
杭州司机江先生于2018年6月进入某网约车平台公司,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江某承诺作为司机工作,实行定时工作制。
到2020年,江某向仲裁所申请仲裁,要求仲裁公司支付2018年至2020年期间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费!
不仅如此,江某的陈述“有依据”,称原本平台的管理制度明确公司工作时间为8小时,但自己的日均在线时间超过11小时,是严重的加班。
笔者很吃惊吧。 我第一次看到网络预约这么清楚,罗列事实,逻辑性地来控告公司。
三、行业大势
司机的觉悟很好,但放眼望去,整个行业的现状是“需要很多精力,需要很多精力”。
首先,移动市场本来竞争就很激烈,各平台为了保证自己的收益,基本上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也就是说,司机可以随心所欲地跑。
其次,是法律的缺失。 完善的法规至今在出行市场仍是空谈,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平台被司机“随意操控”。
因此,无论司机有多不满意,短期内,出行行业绝对不可能应用普通意义上的《劳动法》。 不管司机出了多少小时车,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在为自己“加班”。
至于其中有多少人进了司机的口袋,谁知道呢?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