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科技创新要带农民赚,带着农民干 帮着农民赚

2023-03-15 12:03 来源:网络

实验室搬进大田里,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早春,在洱海畔,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田里,油菜薹长势良好。

“现在正在栽培薹。 蔬菜薹生长、收获、测定生产,估算肥料的吸收情况。 ……”在一些生产科研环节,杨静忍不住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和学校很像。 不过,只要实验室“搬到”大田,实验成果就会直接落地。 ”他说。

杨静是云南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去年2月来到古生村。 “洱海很美,村庄也很美。 入住科技小院后,老师要我们解决洱海保护、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协同问题。 ”杨静说,科技小院从品种、肥料、管理等方面着手,探索“稻后油菜薹”绿色高价栽培模式,一年种植一期水稻、三四茬油菜薹,预计每亩收入两万元以上。

“大田实验室”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器。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金可默表示,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养分优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洱海流域污染防治和农业高价协同问题,今年大理将推广2万亩水稻绿色高产栽培。

“果然这群大学生有办法! ”说起村里的科技小院,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姜学武竖起大拇指,“帮他们选品种、找销路,村民们种萝卜积极性很足,去年村里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

姜学武说,萝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过去种又大又粗的卫青萝卜,一斤只卖几毛钱。 在科技小院师生的支持下,经过近几年的筛选实验、规范栽培,目前村主产的水果萝卜,一斤能卖到七八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张晓恬说:“去年,我们试制了一种新品种的冰淇淋萝卜,并在网上销售,不到10天就全部卖出去,一斤卖到10元。 今年打算在村子里推广这个品种。”

“我们一方面探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途径,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种植后口,春天种樱桃西红柿、鲜食玉米,秋天种水果萝卜。 ”西槐庄村科技小院指导老师、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王冲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引进特色果蔬新品种,帮助西槐庄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带领农民工作,帮助农民赚钱。 目前,全国已有30多所涉农高校在各地农村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 科技院师生长期驻扎在一线,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实用有效的科研成果生根开花结果。

推广实用技术,科技特派员对症开方促发展

凉山黄茅垅西麓,新季作物即将播种。 去年,四川省美姑县候古摩镇发展了58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生产总值达1200万元。

“以前大家都不相信,玉米株数不变,窝间距缩小,能生长吗? 没想到,经过专家方法栽培管理,玉米没有减产,大豆也多收了一季。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 ”。 候古莫镇沙溪洛村党支部书记连渣拉曲说。

为了推进大豆和玉米的复合栽培,一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职场科学家雍太文很忙。 此外,作为美姑县科技特派团团长,他还带领团队对全县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倾听”,8个产业集团的40多名成员进行了“对症下药”。 引进小型脱粒机、应对荞麦收购企业、指导冷水鱼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土豆丰产栽培和贮藏技术……

“科技特派团将推广最新技术,传播科学理念,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雍太文表示,按照龙头企业示范推进,通过技术模式整合,今年力争增加当地农民家庭收入5000元左右。 下一步,特派团还将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大凉山地区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围绕技术瓶颈攻关,拓展产业多种功能,推进美姑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把兴办科技农业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中。 十八大以来,近29万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 各地区各部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公司整合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

“我们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业企业合作,在园区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省科技特派员庄卫东介绍,泉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已建成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5个国家级平台。 研究所派出科技特派员对入驻企业开展“一对一”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到田间的距离。

泉州市丰泉农业发展公司的智能化大棚里,一把红彤彤的手掌欲滴鲜艳夺目。 “过去,我们培育的红掌品种太传统了,缺乏市场竞争力。 ”公司总经理陈一龙回忆说,从2012年开始,泉州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汤红玲进入公司,带领企业开展红掌良种引进、组培与繁殖研究,目前,公司鉴栽红掌产品的鲜花销售额约占全省的1/8。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 ”。 农业和农村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介绍,近年来,农业和农村部会同中央组织部,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织派出科技特派员,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精准开展“一县一团”模式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传帮带

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季寨村,小麦已青。 “多亏王老师的支持,看到这一百亩麦田,又长出了新绿,我很高兴看到。 ”杨同举掩饰不住喜悦。

杨同举口的王老师是县农业和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义。 前不久,由于寒流的影响,看到村里部分麦苗有些枯萎,杨同举第一时间连线了县农业技术人员。 王义来到田里仔细察看秧苗,告诉村民们土壤结冰后,要立即放晴镇压,保持地温。 小麦返青后,每亩再施10至15公斤尿素,向底质较差的地块浇水补墒。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有效地应对了冻害。

王义是当地农民眼中的“好老师”“好朋友”。 他先后在县里引进推广了焉耆22、良星99等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郑单958、浚单20等高产优质玉米。 推广冬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夏玉米种肥同步播种适期晚收等实用技术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稳产高产。

“县里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里有技术标兵”。 近年来,齐河县不断健全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主推技术引进率在95%以上,良种良法普及率均达到100%,粮食生产实现质效并重。

齐河县是一个缩影。 广袤的乡村,全国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约50万农业技术人员,弓耕农田,推广农业技术,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足迹留在田地里,成果留在农民家里。

作为30多年的农业技术老手,王义担心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很大,多半超过40岁,大学生到基层后很少愿意进入常规管理部门,到一线服务。

为促进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人才结构,2018年山东省启动实施公费农业科学家定向培养政策。 “该政策旨在培养可持续、可留、可使用、热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本科专业人才,有利于解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老龄化、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 ”山东省农业和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石敬祥介绍。

去年8月,山东省首批300名公费农科生毕业,分赴全省47个县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参加工作。 “农业工作决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深入田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张艺空决定到泗水县金庄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科工作,向老年农业技术人员学习,让更多的农民科技致富。

“近年来,全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整体稳定,学历水平持续提高,全国约50万农业技术人员中,54%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 ”张说,要继续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导向的“三向”政策,让更多的年轻人不断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同时,要完善以工作业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畅通长期扎根一线的农技人员职称晋升渠道。 (记者郁静典李晓晴) )。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4日18版) )。

科技创新要带农民赚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