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植树治沙这么多年了,现在水源就要断掉了,万亩林场就要没水喝了!”
这几天,网上出现了一位在沙地中哭到崩溃的男人,满是灰尘的衣服、黝黑的皮肤都让不少人觉得他是一位庄稼汉,殊不知,多年守护的林场承载着他毕生的心血,身为顽强的“治沙人”,林场中的每一棵树都是他养育的孩子。
2023年,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名字——孙国友。
很多人看到他歇斯底里的样子都感到不理解,当然,这不是谁的错,就在他崩溃跪地视频的日渐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才知道,就在遥远的荒漠中,有一群人始终走在植树治沙的路上。
我们尽情享受着的蓝天白云,一部分正是这群无名英雄的心血结晶。
本文,笔者将带你走近孙国友的造林治沙历程,也会为你讲述他如今的痛苦和无奈,由他展开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外地富豪“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植树路
原来,孙国友这个名字在互联网上并非生面孔,笔者还在百度百科中找到了他的专项词条,不长不短的简介,依旧能让人透过屏幕感受到他多年来的艰辛。
1959年生于四川,本不是宁夏土著的他,因为1980年去往宁夏打工才与那一块贫瘠之地有了联系,对于他来说,宁夏给了他财富也给了他感恩回馈的机会。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年的孙国友在那里做过出租车司机、公路桥梁包工头、房地产,原始财富积累是在宁夏完成的,早在2000年,他就已经是当地人尽皆知的富人。
2003年,就在孙国友来到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附近的荒漠中建造公路之际,他也意外地发现了地下水的存在,这也促使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写。
放着好好的公路不修、安稳的生活不过,孙国友在此后拿出50万承包了1.8万亩荒漠50年的使用权,这让他身边的亲戚、朋友、合作伙伴都感到无法理解。
在妻子武金明的口中,孙国友决定在荒漠中种树,首先就是要报恩,既然自己此生的财富多是宁夏给予的,回馈自己的第二故乡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或许,此时的大家也会认为,他同样是嗅到了造林治沙的未来前景与商业价值,才会选择如此孤注一掷,这件事,笔者将放在后面进行阐述。
从2003年开始,夫妻俩来到当地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开始了种树造林的历程,就连家中的两位老人都跟着他们一同来到荒漠。
“我的爹妈都是在这里去世的,老父亲离世是在2005年,老母亲离世是在2009年,他们当年在世时,每天都会过来给我的国友送饭!”
毫不夸张地讲,当年在不知道孙国友如此奋斗到底有何结果之际,他的家人给了他足够的支持,无论家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样做,都是值得敬佩的。
直到2019年,在造林治沙这条路上,孙国友的投入已经到了千万级别,前半生的积蓄几乎都投入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初1.8万亩的荒漠,只剩下3000亩没有种上树。
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孙国友的事迹也终于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宁夏新闻联播专门报道过他整整16年的努力和付出,2020年,新媒体下的快速网络传播也让他凭借自身事迹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称号应运而生。
有人说:“他如此做,不过是想要造林赚大钱吗,有什么好赞扬的?”其实很多民众都是这样认为,孙国友如果不是为了钱,为何要去种树呢?
最近有记者去采访他,他给出了答案:“我来种树就不是为了钱的,就是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我们没有任何收益。
我90年代就有上千万身家了。1986年我就花了10万块钱买出租车,那时候一天一个人的工资一天才3块5,而我是包工头。1991年我开始承包公路桥梁,干了24年,其间搞了5年房地产,我挣的钱全花到沙漠里了,没给老婆花,没给孩子花。
防风治沙就是个无底洞,一年拿一两百万投入进去,也看不到成果。这些年种树花光了我的一千万,没向国家要过一分钱。以前我坐奔驰宝马,现在我坐三轮车。”
事实上,他的这个梦想在当时已经算是实现一大半了,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1.8万亩的荒漠必定会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偏偏意外就在此后发生了。
二、万亩林场没水喝到底为何
就在最近孙国友崩溃跪地的视频火爆全网后,大家才真正体会到了他当年造林治沙壮举背后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阻力。
从造林种树开始后,孙国友就开始为保障浇灌水源做着各种努力,有过这方面了解的人们也都知道,要说在荒漠中造绿洲最困难的并非种树本身,而是后续持续的浇灌直至绿植能够真正在沙漠深深扎根。
一边是孙国友带领众人努力种树,一边是林场附近煤矿开采的红红火火,本不应有交集的双方却因为水源问题搅在了一起。
在孙国友口中,煤矿的日常运转对自家林场并没有什么影响,还能助力当地经济建设,他作为商人也十分支持,只不过,煤矿也需要用水,这就增加了他饮水浇灌树木的难度。
很长时间以来,他都在努力地与煤矿方面沟通,因为煤矿的生产的特殊性,林场依赖的灌溉水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情况,甚至一度不能使用。
此后的孙国友想过从附近的黄河引来水源进行灌溉,他也的确做出过努力,可这样做需要消耗掉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不是他一个人能轻易承受的。
如此一来,他再度选择与煤矿进行交涉,也煤矿方面也给出了回应,在修建好污水处理厂之后,处理过的水就可以重新用来林场的浇灌,要说这样的解决办法算得上皆大欢喜,煤矿可以正常运营,林场可以正常浇灌,何乐而不为呢?
偏偏问题到这里还是没有结束。
等待水源重建过程中,孙国友索性多多种植一些耐旱的灌木,还从林场周边买水进行浇树,其中经历的辛酸自不必多说,可看着煤矿污水处理厂一点一点在修建,他的内心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终于,林场的供水管线与煤矿污水处理厂的外排水口连接在了一起,孙国友那段时间兴奋得常常睡不着觉,毕竟,多年前那1.8亩的荒漠终于在他的带领下变得生机盎然,缺水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林场此后再也不用为灌溉的事情发愁。
3月27日10时,就在林场众人满怀期待等着供水管线恢复供水之际,他们却没有看到水流喷涌而出的场面,孙国友以及先前从兰州请来的技术人员还有十几个工人都愣在了那里。
“我当时立马联系了煤矿,这才知道那边还是没有办法给我这边供水,因为处理过的污水盐分太高,还是不能用来浇树,可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沙柳、国槐、石绵木这些能够防风固沙的小树苗,要是缺水还不能解决,我们的万亩林就真的没有水喝了!”
一番沟通之下,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先前支撑孙国友不断努力的信心和希望,在别人眼中,荒漠中的林场是一棵棵绿植组成的,在他眼中,每一棵树都是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想想看,有哪位父母能够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呢?
因为孙国友先前就在网络上有着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事情发生后,他和身边人自然也要想办法求助多方来解决此事,将此事曝光在互联网上也不失为解决办法之一,也就是这样一个举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治沙人”这个默默付出的群体。
三、困局之下,治沙人为何代代前赴后继
每天享受着都市生活的人们,总会对乡村生活、山野美景十分向往,不妨问问自己,我们为何会如此憧憬?答案就是来自天然的那一抹绿。
绿洲代表着希望,茂密的丛林就是孕育生命最好的地方,树同样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植树节的意义就在于此。
自然科学家们早就呼吁过时任,倘若森林能够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生物多样性就能得到长长久久的保证,野生动物可以在其中栖息,人类也会拥有更多天然的休息场所,水土资源得以保护,日常发展所需的木材和固碳都将有所保障。
虽说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大部分人还是无法领会其中的好处,可如果用数据来呈现的话,就会直观太多。
其一,植树造林的防风固沙作用极为明显。成长起来的树木可以形成防护林,自然刮风经过这里后,速度会减弱七成到八成,风中裹挟的泥沙也会在防护林的过滤下得到净化,再吹往城市就会变得柔和而洁净。
众所周知,位于内蒙古、北京地区附近的库布齐沙漠还曾被称为“死亡之海”,1988年之后,整整50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上开启了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30多年的治理过程,让“死亡之海”有了5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如今那里早已逆袭为生命的全新栖息地。
与之受益的还有内蒙古和北京地区,先前深受其绕的沙尘暴问题得到有效的遏制,居民生活安全度在无形中全面提高。
其二,植树造林对于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是惊人的。地面上枝干笔挺的大树,地下根系甚至比地上部分还要庞大,每年还会不断生长,这些根系的存在都是为了能够牢牢抓住土壤,在或许自身所需水分养料的同时,土地中的水分也被有效续存。
经过科研人员调研后发现,每一亩树林都会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
不妨看看号称中华文明起源地的黄土高坡,曾经的那里千沟万壑,水土流失情况触目惊心,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越发难以遏制的背后,恰恰是水土无法被稳固造成的。
其三,植树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惊人的。这一点,笔者姑且看作是大自然的恩赐与奖励。
每一种能够在荒漠中存活下来的绿植,都会具有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
除此之外,植树造林初具规模之后,昔日的荒漠成为全新的绿色生态系统,其中的许多植物、果实、草药、树木都将成为宝贵的资源,拉动当地经济是很容易的。
其四,如果将地球比作人体,如今碳排放量如此超标、空气质量如此地下的大环境下,植树造林就相当于帮地球长出强大功能的肺脏。
据统计,每一亩树林的吸尘量都可以达到每年至少2000千克的程度,每天还能够吸收67千克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48千克的氧气,每月吸收二氧化硫的量也有4千克之多。
树木作为地球的呼吸净化器,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病菌等等有害物质都会被吸附,千万不要小瞧一公顷草坪的作用,每年甚至可以吸收烟尘30吨以上。
或许此时的你会为前面提到的数据感到震惊与闻所未闻,实际上,真正关心植树造林的人们也并不多见,这一点足以造成无数如孙国友这样的“治沙人”难以对抗的阻力。
可为何他们还要前赴后继,甚至甘愿世世代代默默地拼搏于此,我们不可否认,通过造林实现经济利益是一大目的,可回过头来想,当植树造林达到了拉动经济的效果,是不是意味着改善环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孙国友的奋斗历程中,他不光看到了宁夏荒漠中的商机,更是看到了这商机背后同样是拯救宁夏长期落后的黄金机会。
所以说,“治沙人”都是一群愿意先苦后甜的人,至少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权衡中,他们能够坚守大公无私,甚至可以做到无私奉献。
有了这样的认知,在笔者看来,“孙国友崩溃跪地求水”这件事才会让大家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植树治沙对抗的是荒漠也是人心
整起事件至今还在进展中,我们大可以抱着希望等待万亩林场迎来生命之源的浇灌,毕竟,孙国友克服了无数困难打造的生命绿洲,也大有希望在这一次的困难面前化险为夷。
文章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这件事的背后,我们看到当下植树治沙的难度,实则是人们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渴望导致的。
大家或许会觉得煤矿障碍了林场的发展,反过来看,当地经济又是否急切地需要通过煤矿来得以改善呢?从这一点来,煤矿的存在同样的是有必要的。
只不过,在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人们越发意识到保护环境同样重要,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之际,还没能学会如何将短期高效发展与长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如此矛盾刚好具象化地显现在了此次事件中。
还有就是,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孙国友的崩溃仅仅是因为他谋取的未来利益深受影响,甚至有可能因此断送。
要知道,他缔造的这片绿洲,真的成为新的生命栖息地,受益者绝非他本人这么简单,当地居民乃至周遭的城市,都将迎来更多的资源、更蓝的天、更清新的空气,这些注定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结语
到目前为止,孙国友及家人依旧在多方奔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着,他们的心愿很简单,不需要自己的行为被更多人理解,只需要林场中的树木能够“喝上水”。
在一些人看来,造林还需要不断引水浇灌,这难道不违背自然规律吗?正如前面笔者说的那样,快餐经济时代,我们忙着享受眼前,总是忘了耐心等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孙国友的一切努力,不过是想守护着林场形成全新的自然形态与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融合下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有着更多的耐心和更高的眼界。
在此惟愿万亩林场能早日喝上水,让几近崩溃的六旬农场主喜笑颜开,让更多守护国人绿色生活的绿洲在广阔的荒漠扎根、繁衍!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