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郭蕊、马腾、孙浩宇
他们是中原儿女中最平凡的缩影,他们也是平凡世界里最闪耀的一群,努力生活,用心用情。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日日夜夜中,始终秉持“生活一定更美好”的坚定信念,奋力拼搏,不负韶光!2023开局之年,他们的生活将开启怎样的可能?他们又将在下一个春天到来前绘就怎样的答卷?好好生活,在2023的春天焕新前行,一起期待更多精彩!本期,一起走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技术研发所所长杨大芳。
杨大芳,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技术研发所所长。
银蓝色的科技感车身,独立精准控制的驱动轮,
装有毫米波雷达设备的“眼睛”,
在5G网下可自动驾驶。
最近举办的2023全国农机展上,
杨大芳团队带去的“无人拖拉机”火爆全场。
信息技术的运用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
让种庄稼变得更简单、更精准。
“无人拖拉机”的外形参照了耕牛的形象,
杨大芳说:这既符合拖拉机的作用,又极具亲和力。
与传统拖拉机的“突突”声不同,
这套智能农机内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能自动规划路线,即使凹凸不平的坡地,
也能“悄悄地”走出“猫步”。
整个团队的办公室,看起来很简单,
一台笔记本、一台电脑、一个水杯、
最常见的、已经破旧的双肩背包。
其实,杨大芳的工作场地
更多都是在田间地头。
这台拖拉机的制造不容易,
技术上涉及多项攻关难题。
研发这些核心技术时,杨大芳团队并没有参考点,
他们只能不断整合、测试。
杨大芳已记不得到底调整了多少次
才实现了技术落地。
杨大芳说:未来,一方面是做好服务,
不断优化农机产品,让它能适应更多的地形地貌。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数据来支撑我们的研发,
让中国广大农民都用上咱们自己的智能农机。
记者手记:
1958年,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履带拖拉机顺利下线,
田间地头开始出现“大铁牛”作业的身影。
2016年,
我国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在中国一拖亮相,
意味着“铁牛”开始变身“智慧牛”。
中国亿万农民的耕作方式
正被国家农机的创新不断改变着。
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艰苦奋斗。
就杨大芳来说,扎根农机创新领域近20年。
每一次遇到技术瓶颈时,
他就像是一头“耕牛”,一头扎进研发室内,
苦苦思索调整突破的方向。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