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我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停滞期_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

2024-01-10 18:45 来源:网络

我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停滞期_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停滞期_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我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停滞期_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

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一段时间内,心情难以名状,萎靡不振,仿佛被掏空了一般,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只想放弃抵抗;即使有所改善,这种情绪仿佛像是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定期来纠缠你。

我们刚毕业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冲动和梦想:希望读博士,成为一流的科研人员,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像企业家一样创办一家优秀的公司,甚至是像某位明星一样站在舞台中央被万人追捧。

然而,当我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理想的实现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每天重复的工作让我们的反差感油然而生,开始思考我们的努力究竟能否达到终点,我们的选择是否正确?

这种情况通常会在32岁左右最为常见。此时,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面临着结婚生子、教育后代的压力。市场的压力加上回家后的琐事,让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老鼠赛跑”游戏中被困的老鼠。

我们并不是只有感性或理性的生物,我们无法长时间地保持努力。一旦工作或感情中的某个阶段无法取得突破,就会出现停滞感。这种情况并不那么可怕,它实际上是一个阶段转换的信号。

停滞感是什么?当我们搜索这个词汇时,百科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相关的描述:

1. 微观感受:来自微博、B站、豆瓣等平台上的众多网友描述。他们形容吃东西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道的速度缓慢,并伴有异物感,仿佛被卡住的感觉。

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从出生到老去,人的生命会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如果没有得到迅速的适应,就会出现停滞的状态。

3. Adam Grant在其发表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提出的“languishing”:这个词汇最初由社会学家Corey Keyes提出,指的是人们没有抑郁,但却缺乏成长感。我们并没有筋疲力尽,也没有抑郁,只是感觉瞬间失去了方向,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既有空虚感又有停滞感,同时还充满了焦虑。

如果我们把这些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人就像一台疯狂运转的电脑,即使能够连续工作24或48小时,但在持续7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性能不可避免地会下降。而停滞本身是一种生命周期的转变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处于停滞感状态的人短期内可能会表现出身体机能无法充分发挥,动力减弱,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状态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

《健康与社会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5-75岁的成年人中,56.6%的人处于身心状态的中间水平,12.1%的人符合停滞感的标准,只有17.2%的人处于健康状态。而在符合停滞感标准的人群中,未来十年内出现严重焦虑症状的比例超过一半,这意味着这种状态可能被我们严重忽视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这种停滞感的状态中,不必过于自责。至少现在你能认识到自己的状况。那么,与停滞感相对应的状态是什么呢?

也许一个词汇无法完全精确地描述这种状态,但它应该是即使知道自己无法获得财富和荣耀,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不断改变中成长的状态。英语中有这样一个词汇:“flourishing”。

具体来说,这是一种拥有目标和快乐感觉的状态,充满激情,处于幸福感的高峰,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控制力,认为自己对他人很重要,仿佛充满活力,没有任何心理疾病。即使有精疲力竭的时刻,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过来,重新步入正轨。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停滞感位于抑郁和繁荣幸福之间,它并非这两者的平衡点,而是“支点部分”。

为什么我们会突然感到停滞感?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外部因素来看,应激是医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被称为“压力”。它是指个体感知到危险刺激时,所做出的适当性和应对性过程,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在我国2003年的SARS疫情后,出现了大量的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患者。同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让很多人受到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近年来,为了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和防控措施,如延期开学、非必要不举办线下活动、企业延期复工或远程办公。这些不确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上中年人群面临的诸如房贷等压力,使得我们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

一位餐饮业老板表示,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他们的业务遭受了很大的挑战。过去的一年中,他们在业务转型和现金流逆转等问题上挣扎,身心疲惫。

心理学研究发现,掌控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确定因素过多,人们就越容易对自己的未知处境感到忧虑。可以说,疫情将原本不太会被我们重视的健康和生命问题直接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经历了巨大的悲痛打击,未来的感觉就会变得更加主观,因此,“停滞感”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从内部条件来看,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通过大量的著作研究了心智成熟的议题。尽管我们可以停留在某个阶段,但社会的发展可能并不会允许我们永远停留在那里。

例如,在5-12岁的时候,我们以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为中心,对他们忠诚;到了12-18岁,我们将迎来人生的第二次反抗期,开始追求自我,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想法。

当我们步入社会后,会发现原本我们认为无所不能的父母其实也是非常渺小的。我们需要与周围的人交往,学习如何沟通和做事,通过这些交互获得报酬。到了35岁以后,我们的关注点开始从事业发展转向家庭和子女。

如果我们在结婚后仍然沿用刚步入社会时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就可能与社会所需的人格不匹配,从而陷入“停滞状态”。埃里克森将其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简单地说,当我们的人性需求与社会要求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停滞感。在这种情况下,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往往依赖于经验,而非遵循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这就好像是逆风前行。

另一方面,很多职场人士在本科毕业后工作了5-7年又选择了回学校攻读MBA或硕士研究生学位。这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适应职场的需求,希望通过深造和拓宽人脉来解答未来的迷茫。

但实际上,这种方式有时候并不能改变停滞状态,反而可能导致由于眼界的扩大而发现自己远远无法跟上,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空谈,眼光高而实际能力低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过度关注内卷、疲劳现象和压力时,会激发生理层面的警觉系统,使我们的大脑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许多人都有“报复性熬夜”的情况,即使没有外部环境的限制,他们也常常无法在预定期限内上床睡觉。他们总是认为多看一会儿手机并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但事实是,这会逐渐消耗掉他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当然,人类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如今的媒体行为正在重塑我们对生活的认知。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交流,增加了情感成本。糟糕的新闻也会给我们带来紧张感。

总的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人心智成熟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再加上我们大脑的高度敏感和对确定性的偏好,即使我们知道很多事情无法运筹帷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会不断地消耗自己。

停滞感的另一面实际上是平衡的体现。

化学角度来看,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向和逆向反应的速度相等,各个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就会平静而繁忙地进行,既没有混乱,又充满了秩序感。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走到极端,要保持理性和平和,做事要有分寸,从而使各个方面保持和谐有序。然而,你会发现,在任何一个时代,奋斗、进取和竞争都是被推崇的,这就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不平衡。

以管理为例,如果所有人都达到平衡,效率是否会提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平衡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很快走向灭亡。因此,管理中需要“鲶鱼效应”,因为只有不平衡才能产生动力,推动正常的运行。但不平衡就意味着动荡、竞争、模糊和混乱,这些问题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成为常态。

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相应的组织效率也会提高。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循环的过程,可以促进公司的良好发展。

从人生的视角来看,也是如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人生阶段的转变(身份和角色的转换)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小孩子第一次上学,还是中年人要养活一大家子。

这些人生的转变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平衡吗?所以,当我们处在“得”与“失”冲突最激烈的阶段时,我们的身心和认知才是最旺盛的时期。我们所谓的停滞,其实是需要思考我们在下一个阶段将肩负什么样的使命。

话说回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巅峰过后随之而来的下坠感,包括体力、脑力、外貌和职业等方面的衰退。

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他们经常提到职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高原现象”。你在某个职位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这个职位赋予了你特殊的光环。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职位的成就

关于我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停滞期_人生停滞感,如何摆脱?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多特软件站哟!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news.duote.com)。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