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比特币挖掘、区块链与加密货币铸币:一幅由Zachary Crockett绘制的图解指南

2024-04-23 20:33 来源:网络

年初,比特币行情炽热,价格在短短两个月内翻番并触及48,297美元的历史高位。尽管多次被视为走向消亡,但在乐观投资者、有利法规及科技巨头的力挺下,比特币屡次反弹并焕发新生,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比特币挖掘、区块链与加密货币铸币:一幅由Zachary Crockett绘制的图解指南

比特币诞生的秘密:挖掘之旅

然而,不同于传统的纸币印刷或黄金提炼,比特币并非实体存在,亦非储于信用卡芯片之中。实际上,比特币深藏于一个庞大的数字空间,直到被那些被称为“比特币矿工”的探索者挖掘出来并投入流通。

本文图解指南由Zachary Crockett撰写,旨在揭示:


比特币如何通过挖掘过程被创造出来


采矿行业的经济演变


该过程对能耗的影响



我们引入一个虚构人物——威利·野眼·蒂布斯,他原是1849年加州淘金潮的发起人,170年后重返人间,开始了寻找新型数字财富的新征程——比特币。

野眼发现比特币与黄金有着共同之处:


比特币供应有限:总量上限为2100万枚。


比特币需挖掘产出:新比特币进入流通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数字矿工的努力挖掘。



比特币源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一位神秘的先驱——化名中本聪的人物——创立。中本聪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无需中介的去中心化货币系统,承诺以下优势:


民主化:与纸质货币不同,比特币不受单一中央机构(如银行)控制交易记录,而是由成千上万的用户铸造、流通和审计。


难以操控:政府机构无法像调控交易量或利率那样对比特币施加影响。


全球化:无论身处美国田纳西州还是日本东京,人们都能即时、低成本地进行比特币交易。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名为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其中储存着所有比特币交易记录。

区块链的概念对像野眼这样的老派矿工而言有些复杂,但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他易于理解的形象:一列火车——blocktrain区块链列车

每当通过Coinbase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完成一笔交易,交易详情会被编码并广播至一个庞大的用户网络,即“比特币矿工”,以及其它待确认的交易。随后展开一系列流程:


矿工们竞相将一批交易打包成“区块”,争取将其接入区块链列车。


矿工解决一个计算难题(称为“工作量证明”),为区块分配唯一的识别码(哈希)。


“获胜”区块被分配给网络内的其他矿工进行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中。



任意时刻,列车仅允许新增一个车厢,且每个车厢的验证与附加平均耗时约10分钟。

比特币矿工肩负两大核心任务:


他们是比特币的“印钞机”,向区块链添加新区块是新比特币进入流通的唯一途径。


他们是比特币的“审计师”,通过挖掘过程确保区块链上所有交易的合法性。



矿工通过率先解决计算难题并添加新区块至区块链,将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作为奖励。最初,每挖掘新区块的矿工会得到50枚比特币,然而根据比特币创始人设定的规则,每增加约21万个新区块(大致每四年一次),挖矿奖励便会减半。直至2021年2月,每挖掘新区块的矿工将获得6.25枚比特币,按当时市价约值29.4万美元。此外,矿工还能从区块中的交易手续费中赚取收益,目前约为每笔20美元。

目前,估计有逾百万名比特币矿工活跃在挖掘前线,他们争相争取将下一个区块添加至区块链,以赢取丰厚的回报。

理论上,这使得比特币挖掘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事业选择,但对于像野眼这样的个人矿工来说,实际情况并非易事。

比特币挖矿的军备竞赛


成功添加新区块至区块链并获取奖励,矿工必须解决一道计算难题。虽然此处不详细探讨其具体内容,但简单来说,矿工需要用电脑尝试数万亿个十六进制数字组合,直到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64位字符代码,以此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

网络总体挖矿能力的比例决定了该计算问题的难度:随着更多矿工加入网络竞争,该问题的解决难度也随之提升,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从而引发了一场比特币挖矿的军备竞赛。

十年前,普通电脑即可挖出比特币。然而,随着挖矿活动的普及,矿工们开始采用更强大的硬件,例如GPU(图形处理单元)、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专用于比特币挖矿的ASIC矿机。

随着网络上矿工数量的增长以及数字生成的随机性,赢得区块奖励就像是参加一场彩票抽奖

比特币矿工不得不权衡硬件成本(特别是运行设备所需的电力成本)与其微乎其微的获奖概率。多数情况下,单打独斗已不再具有经济效益。

假设野眼购置了一台二手ASIC矿机Antminer S9(二手市场价格约400美元),并在地下室组装运行。根据美国比特币挖矿计算器估算,他可能需要耗费225年时间才能挖出一个区块,而这期间每天他还需支付3.5美元(每年总计1300美元)的电费。

如今,比特币挖矿领域主要由两大阵营主导:


矿池:矿工集合各自的计算能力,并按各自贡献的算力比例分享挖矿所得的任何奖励。


大规模的采矿“农场”拥有数千台全天候运行的矿机。



目前,中国约占全球比特币挖矿活动的66%,低廉的硬件成本使得大型矿场在经济上更具可行性。中国的大连已成为比特币的“挖矿之都”,当地一家矿场每月能挖出750枚比特币(按现行汇率估值约3560万美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矿场部署了3000多台ASIC矿机,每月电费支出高达100万美元以上。

综合各种规模的挖矿操作,平均一枚比特币的成本在500至850美元之间,其中电力成本占据了绝大部分开支。许多矿工寻求在电力成本极低的地区开展业务,如冰岛、美国北部纽约州、华盛顿州的小城镇和德克萨斯州乡村等地。

电力消耗与环境影响


整体来看,比特币矿工每年消耗大约121.4太瓦时(tWh)的电力维持运营,相当于为阿根廷约4500万人口提供一年的能源供应。

在这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也并非完璧无瑕。考虑到实体分行、服务器、ATM机和文书工作的能耗,全球银行业每年总的电力消耗也高达至少100 tWh。

然而,无论如何,比特币挖矿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至今已有约1860万(占总数88.5%)的比特币被挖掘出来,预计剩余的比特币将在2140年前全部被开采完毕。如今大部分的“黄金”已被发掘,对于那些怀揣淘金梦的人来说,也许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比特币更为实际。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